由于前幾天剛下過一場大雨,墓穴內有很多積水,管理人員正在用水泵排水,為了近距離感觸劉崇墓,記者一行穿上雨鞋走進墓穴深處。墓穴內的溫暖只有十幾攝氏度,與室外悶熱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墓穴內的石頭依然堅硬如初。同行的淮陽縣文物所工作人員介紹,劉崇墓發掘于1988年8月,此墓屬東漢中期偏晚,距今1800多年,該墓分前室、后室、左右耳室以及四周回廊。墓東西長28.3米,南北寬18.2米,整個墓室規模宏大,形制奇特,結構嚴謹,猶如一座“地下迷宮”,歷史上此墓雖多次被盜。1988年發掘時仍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如銀縷玉衣、石倉樓、玉舞人、辟邪燈、龍形玉佩、珍珠、扶幾、石豬、石雞、陶俑、銅車馬飾、五珠錢、貨泉線等,尤其是高1米,重2噸,四面有多幅淺浮雕畫像的三層石倉樓,是陪葬品中之精品,為我國首次發現。根據出土“銀縷玉衣”和墓壁上帶“安君壽避”的墓磚等資料,專家確定,墓主人為東漢明帝四子陳敬王羨之子,初封為安壽亭侯,永寧年(公元120年)為陳國國王,立五年而薨,謚曰“頃”。
陳王墓發掘對研究我國古代葬俗和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價值,從墓的建制來看,一般的漢墓只有前室、后室、左右耳室,陳王墓除具備這些外,墓四周帶有“冂”形回廊,河南僅有,全國罕見。
從出土文物看,全國發現的漢代墓葬,出土的陶倉樓居多,而石倉樓全國絕無僅有。綜合專家分析,該墓有四大寶:墓室奇特、倉樓絕少、銀縷玉衣、精美石雕。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一般的大型漢墓只有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面積也只有幾十或一、二百平方米,而陳王墓不僅有前室和左右耳室,而且周圍還有“冂”形回廊,全墓共有12室組成,面積達500余平方米,真所謂“小巫見大巫”了。
據了解,出土文物中,出土陶倉樓居多,而石倉樓絕無僅有。該樓分三層,四阿式頂,中層前有門三,門下有平臺,臺兩側有足踏板(樓梯),下層為倉房。更為珍貴的是樓四壁有多幅淺浮雕畫像,分別刻有人物、馬、牛、羊等圖案,其中有一匹奔馬,昂首翹尾,四蹄騰空,給人以“駿馬飛奔”之感,堪稱“稀世珍寶”。
陳王墓出土的銀縷玉衣片1800多片。史書記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葬服,全部用不同型號的玉片制成。由于封建等級的不同,玉片之間分別以金絲、銀絲或銅絲進行編綴。《后漢書·禮儀志下》記載:皇帝死后,使用的金縷玉柙(即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據此推知,墓主人的身份應為諸侯王一級。較完整的玉衣是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發現,在此之前從未見出土玉衣的報道,即便是滿城漢墓以來,考古發現的玉衣也是“屈指可數”的。
另外,陳王墓出土的石雕多種多樣,有扶幾、俑、龜座、獅座、辟邪燈等十余種雕工精細,形象逼真,都是不可多見的文物佳品。尤其是圓雕辟邪燈,更是莊重古樸,造型美觀、上部為盤,下以十字形斗拱承托,中為圓柱辟邪座。辟邪是古代傳說的一種神獸,其貌似獅而有翼,怒目圓睜,張口露齒,頭長雙角,栩栩如生。
據了解,東漢陳王劉崇墓規模之大,價值極高,它比北京定陵早1495年,比洛陽古墓大幾倍、幾十倍,如實施開發,建成后前景無量,將成為中原地帶獨一無二的文物景點。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淮陽縣東漢陳國國王劉崇墓,于2013年5月6日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晚報記者 彭慧【原標題:千年君王墓——走近東漢陳國國王劉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