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周末,慕名前往。正午的街道,寂無一人。遠遠望見巍峨的門樓,略顯古舊的城墻,隱隱呈現出不同凡響的氣勢和昔日的繁華。及至走近,還是微微的震了一下。當我輕輕的踏上西建筑群的午門下那層層的磚石礅臺走進你,仿佛時空倒轉,一下子跌進歷史深處…..
潔凈的院落,曲折的回廊,高高翹起的屋檐,這就是中國典型的硬山式四合院組群建筑.俯仰皆是的精美的磚雕,木雕,那繁復細致的花紋,云樣,是那么委婉敘說主人的審美情趣.那窄窄的室內木梯,似乎讓人懷疑此刻會裊裊飄下嬌媚的大院公主..屋檐下高掛的紅燈籠,夏風里,輕輕的晃動,在這空落大院里抖出一個大大的靜字。
庭院深深,宦海沉浮,這么個大院該有著怎樣的奔波起家?怎樣的愛恨情仇,血淚悲歡?我輕輕的打量院里每一處角落,打量院里每一木一石.試圖探究些許秘密.那屋檐上橫生的蔓草似乎在含笑致意.而我依稀看見,潔凈的院落里,幾個穿著寬邊短袍的姨太太,或俯首刺繡,或汲水栽花,或溫情的陪著自家官人會客讀書,間或傳來調皮孩子挨打的聲音。
背后的沙河蕩漾的河面似乎飄來了葉家發家的歷史..據說葉家先祖葉邵逸勤勉本分,晨起愛在沙河邊拾糞.某天,在拾糞時,撿到一個裝有很多東西的褡褳,葉紹逸找不到失主,就坐在原地苦候,直到日落時分,騎馬人才滿頭大汗趕來。“你可救了我的命。”騎馬人說,他是禹縣陶瓷商會的會頭,褡褳里面裝的都是商會交易的票據、賬單憑證等,一旦丟失他傾家蕩產也賠不起。騎馬人要重金酬謝葉紹逸,但葉紹逸堅辭不受,并殷勤邀請會頭到家留宿。幾個月后,幾艘裝滿石貨的大船停泊在葉埠口,船老大找到葉紹逸簽收,葉紹逸未明原委,堅決不簽,船老大無奈硬著頭皮卸下石貨而去。葉紹逸無奈,只好看著石貨,絲毫未動。!幾日后,會頭帶人而來,說明原委,葉家從此開始做起生意并漸漸富裕起來.
靠水運發家成為當地巨富的葉氏,從清康熙年間始,歷時半個多世紀,耗銀百余萬兩,完成了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三個大院為主的宏偉的葉氏莊園建筑群.由西向東的一號院,又稱”三進堂樓院”,二號院為”五門照”,因大門到后堂樓五道門都在中軸線而稱.三號院因地勢高而稱為”高門臺”.可惜,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歷史的原因,莊園相繼遭到嚴重破壞.至今只剩下三個,其中西建筑群相對比較完整,而中建筑群只剩下一個門樓和西廂房,東建筑群只剩下一個高大的門樓。
雕欄玉砌應猶在,不見當年人.沙河依然清澈東流,不遠處匯入更廣闊的沙穎河.片片白帆,燈光漿影里載不動歷史幾多愁。富饒美麗的商水,人杰地靈,物華天寶。陳勝大澤鄉揭竿而起,唐朝詩人劉方平吟誦在沙河河畔.想必,整個沙穎河流淌的歷史,也鑄就了這一方的歷史.孕育出了此地安寧祥和的文化.和淳樸勤勉的民風.而鄧城葉氏莊園的出現,也是中原文化源遠流傳孕育的一支東方建筑民俗的藝術奇葩.可不可以說,它是沙穎河沿岸凝固的歷史?,是一座華美的舊夢?
愜意地坐在葉氏莊園對面小店里,一面望著陽光下莊園軒昂的門樓,一面品嘗著有名的葉氏豬蹄。豬蹄果名不虛傳,香而不膩,酥軟可口.我來到后院觀看熬煮豬蹄時,燒鍋的老奶奶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她說,”熬豬蹄不換湯,就這么一鍋老湯,接著續水.”而我不由的想,我們常講傳統和創新.那么,是不是應該在繼承了傳統的精華,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有底蘊,才能走的遠呢?而不是一味否定歷史,把傳統的一鍋東西全丟掉,任何拋棄傳統,割裂歷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聽說葉氏后人仍在為修繕重建莊園而奔波努力,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也都很重視,而莊園也早被批準為省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我很欣慰.小人物在此說句不當的話,其實,文物保護是應該和必須的,但重建大可不必.你看,圓明園的廢墟,打動了多少人的心.而葉氏現存的古建,那殘破的城墻,那蒼桑的容顏,是那么深深震撼我,而在我的想象中,已經復原了莊園曾經的輝煌和壯觀.
清澈的沙穎河汩汩流淌著,而不遠處的南洛高速和漯阜鐵路就象商水的兩條展開的翅膀,我們有理由相信,沙河沿岸的人民將創造更美的歷史和明天.而那個華美的莊園將為這個美麗的地方獻上最真的祝福!(周口李艷春)【原標題:尋訪商水葉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