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lǐ):感激木子形成的姓
李姓約占漢族人口的7.94%,擁有人口將近1億,是當今中國頭號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有人估算,當世界上所有的李姓人并排站在一起時,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那么,李姓源于何時何地何人,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所撰的《新唐書•宗室世系》說:“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引文中的“皋陶(yáo)”,是古代東夷族首領;“大理”,為古代司法長官;“陳國”在今河南淮陽;“伊侯之墟”即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后已經荒廢了的地方,當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發源于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經嵩縣、伊川,在偃師縣楊村附近入洛河,故其地望應在河南西部的伊河流域;“木子”即木本植物的果實,也就是樹上結的果;“苦(gǔ)縣”,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鹿邑東。又據清人張澍《姓氏尋源》,“理、李字古通用”。由此可以概括為:古代東夷族首領皋陶,在堯時任大理,其后代歷舜、夏、商三代,世襲此職,于是便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孫理征,因直言規勸殷紂王改正錯誤而遭殺害,其子利貞隨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伊侯之墟隱藏起來,靠采食樹上的果實充饑,因而保全了性命,然后到豫東鹿邑縣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躲避殷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李利貞的11世孫是李耳。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為老子,生于苦縣厲鄉曲仁里,周平王時做過管理藏書的史官。這說明李氏自商末形成后長期居住在鹿邑。李耳的裔孫李曇,有4子,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為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房。后來,隴西房分為39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3組,繁衍昌盛,人丁興旺,都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即《史記•老子列傳》中所云:老子后裔李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大約自東漢開始,李氏陸續有人徙居西南地區,至唐宋時期發展成為大族,并有不少人融入當地少數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被視為最尊貴的士族;但在唐以前,李氏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于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近300年,李氏作為“國姓”,顯貴之至,因而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僅就唐宗室而言,高祖李淵有22子,分為15房,太宗李世民有14子,高宗李治有8子,中宗李顯有4子,睿宗李旦有6子,玄宗李隆基有23子,肅宗李亨有14子,代宗李豫有20子,德宗李適有11子,順宗李誦有22子,憲宗李純有20子,穆宗李恒有5子, 敬宗李湛有5子,文宗李昂有2子,武宗李炎有5子,宣宗李忱有11子,懿宗李漼有8子,僖宗李儇有2子,昭宗李曄有17子,宗室共41房;另有宗室宰相12人,隴西李氏宰相10人,趙郡李氏宰相17人,又分出許多支脈。此外,凡唐初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以及后來有功于唐朝的一些人,均被賜從唐朝國姓李氏。被賜為李姓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氏及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也為李姓擴充了人口。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稱,渭州隴西郡13姓之首為李氏,鄂州江夏郡7姓之首為李氏,趙州趙郡7姓之首為李氏,冀州渤海郡28姓有李氏。宋代的《廣韻》載,李氏的郡望有12個: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李氏支庶既蕃,子孫必眾,播遷必廣,因此遍布全國各地。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在唐代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有河南李氏于唐高宗總章年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是為李氏入福建最早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中原鼎沸,衣冠南走”,又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至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氏有自長安轉道開封再遷往福建者,也有自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他們在莆田、晉江等地定居,后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宋末元初,福建李氏部分徙居廣東五華、揭陽、潮州、惠來、梅州等地及廣西的一些地方。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島上求發展。入臺最早者叫李魁奇,他隨鄭芝龍守寨于笨港。1662年2月至1680年,鄭成功、鄭經父子治臺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鄭氏父子,在收復臺灣的戰斗及開發臺灣的事業中有優異成績的就有李胤、李景、李茂、李錫、李昂、李思忠、李富、李瑞、李芳、李升、李忠、李受等多人;還有李茂春、李達、李滄等人入臺。清政府領有臺灣后,閩、粵李氏移民絡繹不絕于臺海道上,發展至今,李姓已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擁有人口數占臺灣省總人口的4%強。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巖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見等日本姓,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全部恢復李姓。
李姓向海外發展,早于向臺灣移民,除由于特殊歷史原因在唐至五代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駕船,到達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后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其中有李榮、李杰、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珎、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清代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后,福建、廣東、海南島等沿海地區李姓青壯年,有不少人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歷盡艱難曲折,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去謀生。此后,又有許多李姓人遠涉重洋,到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各國求發展。李姓走向世界后,開拓非常廣泛,現分布于越南、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東帝汶、印度、尼泊爾、老撾、伊拉克、伊朗、科威特、蒙古、日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盧森堡、俄羅斯、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德國、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汪島、牙買加、巴西、巴拿馬、古巴、圭亞那、蘇里南、阿根遷、秘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幾乎遍布五大洲。李姓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祖根及家族的團結和諧,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李姓華人都建有李姓宗親組織,經常開展活動。
在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東漢初,許昌人李憲稱天子,歷時3年而亡。十六國時,巴郡氐人李雄創建大成國,后又改稱漢,歷5王41年,被東晉所滅。公元400年,臨洮人李嵩建立西涼國,初都敦煌,后遷酒泉,歷3王21年,為北涼所滅。隋末,武威人李軌起義,稱涼王,年號安樂,一年被殺;李子通在江淮地區起義,稱吳帝,年號明政,都揚州,歷時2年亡;李密率瓦崗軍起義,稱魏公,年號永平,都鞏縣,歷時2年亡于唐;成紀人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都長安,歷24帝290年,亡于后梁。唐德宗時,遼西人李希烈攻入汴州(今河南開封),稱楚帝,年號武成,不久兵敗被部將毒死。五代時,沙陀人李存勖創建后唐,都洛陽,歷4王14年,亡于契丹;徐州人李升創建南唐,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歷3王38年,亡于北宋。宋代,川峽地區人李順起義,入據成都,稱大蜀王,年號應運,不久被殺;銀州黨項族人李繼遷曾建立西夏國;李合戎于松滋起義,年號太平;李接起義,年號羅平。明代,錢塘人李珍起義,年號天順;麻城人李添保起義稱王,年號武烈;漳州人李新起義,年號洪武;河南新鄭人李原起義,稱太平王;固原人李文起義,年號真混;米脂人李自成率義軍滅明,建立大順政權,都北京,年號永昌,不久亡于清。清代,云南李天極稱帝,年號元興;湖南李明先起義,年號洪順;云南李永和起義,年號順天。此外,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蘊,建立安南國(今越南)李朝,都今河內,歷8主216年;由遼東遷至朝鮮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1392年建立李氏朝鮮,都漢城,傳26代,歷時500余年。
古往今來,李氏英才輩出,代不乏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李耳,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戰國時有政治家李克,任中山相,曾向魏文侯提出選拔相國的標準;法家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水利管李冰,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秦代有政治家李斯,戰國末入秦,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作用,后任丞相,對中國文字的統一有一定貢獻。漢代有名將李廣,音樂家李延年。三國時魏有音韻學家李登。東晉有文學家李充,始創中國圖書目錄以經史子集分部。隋代有工匠李春,創建著名的趙州橋。唐代有大詩人李白,其詩表現出蔑視封建權貴的傲岸精神,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詩風雄奇豪放,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唐代還有詩人李紳、李嶠、李頎、李益、李賀、李商隱、李群玉,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書法家李邕,畫家李昭道、李思訓,小說家李復言,史學家李百藥,學者李筌、李善,軍事家李靖。五代時有詞人李珣、李璟(南唐中主)、李煜(李后主),畫家李成。北宋有文學家李昉,書法家李建中,畫家李公麟,營造專家李誡,名臣李綱。南宋有學者李侗,史學家李心傳,女詞人李清照,畫家李唐、李迪、李嵩,名將李顯忠。元代有戲曲作家李直夫,畫家李衎,數學家李冶,大將李恒。明代有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經27年艱苦勞動所著成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祖國醫藥學的一份寶貴遺產。明代還有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戲曲家、文學家李開先,文學家、畫家李留芳,文學家李夢陽、李攀龍,畫家李在,詩人李東陽。明末清初有哲學家李颙,戲曲作家李玉。清代有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李調元,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地理學家、文學家李兆洛,文學家李慈銘,畫家李方膺、李鮮,小說家李汝珍、李寶嘉,數愛家李善蘭,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世賢、李秀成,義和團首領之一李來中。近現代,李氏更是人才濟濟,主要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水利專家李儀祉,地質學家李四光,植物學家李繼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濟深,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富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等。
旅居海外的李氏華人,都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各個領域、各行各業中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物。例如,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都是當今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英籍華人李昌云曾獲丘吉爾頒發的“雷達博士”獎;李豪曾獲新加坡總統頒發的“新加坡樂壇巨星”獎;李旭光被譽為緬甸“玉石大王”;李萊生被譽為馬來西亞“橡膠大王”;李國欽被譽為美國“鎢礦大王”;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其祖父是廣東大埔人。特別值得提及的是:菲律賓華人李清泉,曾購買救國公債40萬,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的廣東潮州人李嘉誠,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在50位超級富豪中排名第三,擁有財富70億美元,曾捐資創辦汕頭大學及潮州醫院,在國內興辦許多教育福利事業,與陳嘉庚并稱“僑商二嘉”。近年來,被列入“超級富豪榜”的還有:香港的李兆基,排名第4,擁有財富65億美元;泰國的李石成兄弟,排名第11,擁有55億美元;香港的李福兆,排名第20,擁有財富超過36億美元;泰國的李智正,排名第33,擁有財富25億美元;泰國的李文祥,排名第41,擁有財富23億美元;新加坡的李成偉家族,排名第46,擁有財富超過20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有:印度尼西亞的李文正、李文明,泰國的李光隆,馬來西亞的李愛賢兄弟、李深靜、李金友,新加坡的李胡秀葉夫婦、李金塔,澳洲的李明治,斐濟的李華業,香港的李兆峰、李乃煒、李立等。
李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明、清時,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土司及巡檢中有不少是李姓。清代滿洲八旗姓富察氏、李佳氏、薩克達氏、伊喇氏、罕楚氏、烏庫里氏大部分改為李氏,幾謇绽资,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李氏、黃苦聰人亥扣氏,哈尼族哈斗氏,德昂族(原稱崩龍族)紅崩龍居榮勞氏、花崩龍勞夠氏,傈僳族饒利時氏,佤族也龍氏、魯賽氏、英龍氏,景頗族木日氏、梅普氏、恩孔氏,鄂倫春族尼力吉爾氏,裕固族鄂蓋爾氏,白馬藏族娃魯氏等,漢姓均為李。臺灣土著、云南蘭坪若若人、回、苗、壯、瑤、白、畬、土、賨、侗、水、彝、傣、滿、氐、黎、羌、奚、怒、京、朝鮮、契丹、靺鞨、黨項、鮮卑、回紇、沙陀、突厥、高車、布衣、仡佬、毛難、仫佬、土家、納西、蒙古、阿昌、保安、東鄉、錫伯、達斡爾等民族中均有李姓。此外,猶太人中也有李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