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chén):源出淮陽洛陽的姓
據(jù)《史記•陳杞世家》記載,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他們居于媯汭(媯水彎曲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以水名為姓氏,姓媯氏。舜死,傳位給禹,禹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縣北),后來虞國“或失或續(xù)”。商朝末年,商均的32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周國,擔(dān)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姬昌、姬發(fā)父子歡心。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于太昊之墟陳(今河南準陽),建立侯爵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媯滿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這就是陳姓的血緣始祖。今河南淮陽縣柳湖旁邊有陳胡公墓,因護城河水侵蝕墓址,以鐵錮之,故俗稱“鐵墓”。陳國早期是中原地區(qū)的大國,后由于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滅掉陳國,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到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陳氏。此即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所云:“陳,媯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滿于陳,后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清代學(xué)者張澍《姓氏尋源》在講陳姓來源時說:“舜后胡公媯滿之后,公子完奔齊為陳氏。”那么,“公子完奔齊”是怎么一回事,公子完是不是陳姓第一人呢?據(jù)《史記•陳杞世家》及《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陳國第12位國君陳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結(jié)舅父蔡侯,里應(yīng)外合,殺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厲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國尋歡。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同蔡人商量好,乘厲公去蔡之機,用美人計殺厲公,立躍,是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莊公7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宣公晚年欲立寵姬生的兒子款,于公元前672年殺原來的太子御寇。陳厲公的兒子完(稱公子完),在陳國任大夫,同御寇很要好,因懼怕禍及自己,立即逃到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以陳字為田氏”,稱田完。田完被齊桓公任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死后謚為“敬仲”,故又稱田敬仲。敬仲為何要以田為姓,史家說法不一。東漢應(yīng)劭說:“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鄭樵、清人張澍都說“齊無田邑”,故應(yīng)劭的說法似難成立。綜合《史記•正義》與《索隱》的解釋,其改姓的原因應(yīng)是:“敬仲既奔齊,不欲稱本國故號”,又“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于此可見,公子完(即敬仲)奔齊后并非以陳為氏,而是姓田,自然也不是第一個姓陳的人,司馬遷為其立傳時題為《田敬仲完世家》便是明證。《史記•陳杞世家》雖然兩次在公子完前冠以“陳”字,即“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齊懿仲欲妻陳敬仲”,但那是相對齊國而言,指陳國的“完”或“敬仲”,并非“姓陳名完”之意。
田完(敬仲)的子孫,世代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孫田和,奪取姜姓齊國政權(quán),建立了田氏齊國,又傳8君184年,至16世孫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齊王田建有3子:長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軫出逃,后遷至潁川(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改姓陳氏,稱為陳軫。這支由田姓改成的陳氏,比以國為氏的陳氏晚200多年,但二者卻同出一源,即兩支的血緣始祖都是陳國的開國之君媯滿。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據(jù)陳氏族譜及有關(guān)史書記載,陳國滅亡后,陳氏曾多次外遷,如公子衍遷至陽武戶牖鄉(xiāng)(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公子全溫逃到晉(今山西)等。但是,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氏。陳軫的兒子陳嬰,秦時任東陽令史,孫子陳余為成安君,曾孫為陳軌。軌的4世孫陳愿有4子,第三子陳齊又有三子,其長子陳寔,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系中是個很關(guān)鍵的人物。他曾入太學(xué)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被連,為解脫別人,他自請囚禁,黨禁解,居鄉(xiāng)不仕,常為人排憂解難。有一年鬧災(zāi)荒,盜夜入其室,躲在屋梁上,他發(fā)覺后,喊來子孫,正色教訓(xùn)道:“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xí)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行竊者大驚,自投于地,叩頭請罪。他令送絹兩疋放歸,從此全縣無盜竊案件。“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陳寔的6個兒子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寔合稱三君,曾作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圖像百城。陳諶的玄孫陳伯眕,于西晉末建興年間渡江,居曲阿(今江蘇丹陽)新豐湖,其孫陳世達任長城令,徙居長城(今屬浙江)下若里,傳10世而有陳談先、陳霸先(即陳武帝)、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梁任征虜將軍,受封陳王,于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陳國歷5帝33年,于589年為隋所滅。此期,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的10世孫陳環(huán),在唐朝任臨海令,為避難遷至福建泉州仙游縣。陳環(huán)第五子陳伯宣隱居于江西廬山,其孫陳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陳旺以孝治家,世代相傳,歷時230年,形成一個擁有3700多口人、300多處田莊,前后19代同居共炊的龐大家族,直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由皇帝派人協(xié)助析遷,才分散于16個省的125個地方。
陳氏徙居福建,最早在西晉末,即《閩書》所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但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卻是在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的兩次南遷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zhèn)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又派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lǐng)軍校58姓組成援兵,去閩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帶領(lǐng)其眾入閩。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經(jīng)過9年戰(zhàn)爭,局勢平定后,于垂拱二年(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shè)置了漳州郡。據(jù)《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率眾辟地置屯,招徠流亡,營農(nóng)積粟,通商惠工”,使漳州一帶“方數(shù)千里無桴鼓之警”,因之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其子孫稱為“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xiàn)有陳圣王廟53所,這表明臺灣同胞是非常崇敬陳元光的。再就是潁川陳寔后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陳洪進,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他們子孫興旺,在福建發(fā)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寔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到廣東程鄉(xiāng)(今梅州市),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于明清之際。福建同安人陳永年,隨鄭成功入臺灣,鄭經(jīng)時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shè)立學(xué)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從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又有許多人遷往臺灣,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即有2000余口,因而使陳姓成為臺灣第一大姓,占臺灣總?cè)丝诘?1%強,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移居海外,以入越南較早,至宋代人數(shù)更多,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即陳日煚),于1228年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fā)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10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后有的在流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福建永春人陳臣留,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馬來西亞經(jīng)商,后又率領(lǐng)親族百余人遷至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分別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分布相當廣泛。
陳氏的郡望有潁川、汝南、廣陵、下邳、東海、河南;堂號一種是以地名命名,即以郡望為堂號,還有一種是以嘉言懿行命名,有德星、德聚、繩武、存誠等。
在歷史的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彪炳于史冊者數(shù)不勝數(shù)。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陳勝,領(lǐng)導(dǎo)900名戍卒,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曾在陳(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quán)。西漢有在惠帝、呂后、文帝三朝任丞相的陳平,還有抗匈奴名將陳湯。東漢有法律學(xué)家陳寵,“忠義老臣”陳蕃,文學(xué)家陳琳。西晉有史學(xué)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十六國時,前趙人陳安,組織武裝反抗前趙統(tǒng)治,322年稱涼王。北魏時,有涇州屠各胡(匈奴的一支)武裝起義領(lǐng)袖陳瞻稱王,年號圣明。唐代,陳氏有3人任宰相,還有文學(xué)家陳子昂、陳鴻,詩人陳陶,高僧陳祎(即玄奘),大將陳玄禮;浙江農(nóng)民起義女首領(lǐng)陳碩真曾稱文佳皇帝。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陳摶。北宋有音韻學(xué)家陳彭年,詩人陳師道,醫(yī)學(xué)家陳自明。南宋有思想家、文學(xué)家陳亮,詩人陳與義,學(xué)者陳傅良,畫家陳居中,藏書家陳振孫。元末,湖北沔陽人陳友諒稱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國號漢,年號大義。明代有旅行家陳誠,學(xué)者陳獻章、陳建,畫家陳道復(fù),散曲家陳鐸,音韻學(xué)家陳第,戲曲作家陳與郊,外科學(xué)家陳實功,文學(xué)家、書畫家陳繼儒,史學(xué)家陳邦瞻。明末畫家陳洪綬,擅畫人物、仕女,評者謂其力量氣局在唐寅、仇英之上;也工花鳥、草蟲,兼能山水,與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明、清之際有思想家陳確,散文家陳貞慧,小說家陳忱。清代有陳宏謀,乾隆時歷任陜、湘、蘇等省巡撫及湖廣總督,任職期間興修農(nóng)田水利,提倡植樹、養(yǎng)蠶、種山薯,成效顯著,是一位很有政績的地方官;陳化成歷任總兵、提督,1842年6月英艦進犯吳淞口時,督部猛烈發(fā)炮,擊傷英艦多艘,后率孤軍奮戰(zhàn),與所屬官兵英勇戰(zhàn)死,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清代還有詩人陳恭尹、陳文述,文學(xué)家陳維崧、陳沉,女文學(xué)家陳端生,經(jīng)學(xué)家陳奐、陳立、陳喬樅,學(xué)者陳壽祺、陳灃,水利家陳潢,醫(yī)學(xué)家陳修園,篆刻家陳豫鐘、陳鴻壽,金石學(xué)家陳介祺。近現(xiàn)代,陳姓更是人才濟濟,分布在諸多領(lǐng)域。在政治軍事方面的著名人物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天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陳獨秀,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潭秋、陳延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陳毅、陳庚,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陳云(原名廖陳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國民黨CC系首領(lǐng)陳果夫,國民黨行政院院長陳誠。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有:近代文學(xué)家陳衍,詩人陳三立、陳去病,畫家陳衡恪,戲曲音樂家陳彥衡,京劇作家陳墨香,戲劇、電影藝術(shù)家陳波兒(女)。在社會科學(xué)和自然科學(xué)方面有建樹的人物有:現(xiàn)代史學(xué)家陳寅恪、陳垣,道教學(xué)者陳攖寧,學(xué)者陳望道,林學(xué)家陳嶸,植物學(xué)家陳煥鏞,數(shù)學(xué)家陳建功、陳景潤,生物學(xué)家陳楨,寄生蟲學(xué)家陳心陶。
旅居海外的陳姓華僑,以及居住在臺、港、澳的陳姓同胞,對當?shù)氐姆睒s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人才。例如,明代琉球有愛國華僑陳申,清末菲律賓有為華人爭得權(quán)利的陳謙善,近現(xiàn)代美國有造福桑梓的陳宜禧,而最著名的人物是新加坡實業(yè)家、愛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陳姓還有許多人具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僅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就有38位,他們是:泰國的陳有漢、陳弼臣、陳天爵、陳如竹、陳龍堅、陳德樹、陳興勤、陳景鎮(zhèn)、陳威峰、陳卓豪、陳蔭全、陳克修,菲律賓的陳永栽、陳覺中,印度尼西亞的陳大江、陳子興,馬來西亞的陳伯勤、陳志遠、陳金火、陳振南、陳忠憲,新加坡的陳德薰、陳家和、陳振傅,美國的陳霖,法國的陳克威兄弟,加拿大的陳少雄,澳大利亞的陳錫恩,馬達加斯加的陳福勝,澳洲的陳秉達;臺灣的陳由豪、陳朝傳、陳國和,港、澳的陳廷驊、陳曾熙、陳澤富、陳啟宗、陳斌。其中,被列入“超級富豪榜”的有3位:陳有漢,排名第10,擁有財富約55億美元;陳永栽,排名第18,擁有財富超過40億美元;陳廷驊,排名第47,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除臺灣外,以廣東為最,廣東陳姓約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9省陳姓,約占全國漢族陳姓人口的67%。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亦有分布。例如:宋代黨項羌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漢姓為陳;明、清時云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副長官為陳姓,系哈尼族;世居沈陽、遼陽的清代滿洲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洲八旗姓陳佳氏,后改為陳氏;清代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云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臺灣光復(fù)后奉命廢除日本姓,選擇了漢族陳姓;朝鮮、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僳、保安、東鄉(xiāng)、京、黎、壯、侗、苗、瑤、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陳姓。
此外,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陳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潁川、東、東村、東澤、東田、安田、伊東、田中等,至1945年臺灣光復(fù),才奉命全部恢復(fù)陳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