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二,隨著“乙未年全球華人恭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拜祖連根大典”的舉行,淮陽古廟會大幕開啟。廟外廣場上,泥泥狗攤位前聚集著一群又一群人;廟內大殿上,祭文宣讀引發了眾多拜祖者的遐思。深沉斑斕的文化,將海內外“尋根”人士連在一起。
泥泥狗據說最初是給埋在這里的“伏羲爺”和“女媧奶奶”守靈的,后來變成了對生命活力的演繹。59歲的農村婦女孫蘭英說,她剛嫁到婆家時只會學做屁股帶哨的小燕子,而現在她的攤位前,人面猴、人面魚、猴頭燕、九頭鳥不一而足。身邊9歲的孫女任意菲能畫出可愛的大馬、猴子和葫蘆。配著她們“山海經”般的故事解說,游客們如癡如醉,一會兒工夫,幾百只泥泥狗被買走。
結網罟,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興禮樂……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事代代說不盡,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人前來尋文化之根。誠如河南省范蠡商文化促進會宣讀的祭文所言:“朝拜人祖,連根養根,根深葉茂。”該研究會在承辦祭拜儀式的同時,還別出心裁地專門設計了“連根卡”、“祈福燈”活動。在太昊陵東南角的一棵連根樹上,人們在一個個黃色的薄紙片上填上已故三代先人的姓氏名諱。微風過處,“連根卡”似佩玉鳴鑾,先祖們的殷殷囑托仿佛在耳邊響起。夜幕降臨,在悠悠的古琴曲中,800盞祈福燭燈依次從主殿內傳出,從一個人的手中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中。傳燈祈福傳遞的,是800名參與者的信任、合作、堅持和希望。文化已成為“連根”的紐帶。據統計,自1989年以來,海內外先后有許、葉、謝、鄭、陳、黃、溫、林等姓氏的后裔前來尋根。
廟會上,民間文藝演出紛紛登場。耐人尋味的民間舞蹈擔經挑、悠揚的貴州侗族大歌、氣勢恢弘的陜西安塞腰鼓和少林武術,天南海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游客享受著“根親”文化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