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费芯看笥^
2013/6/26 10:03: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下簡稱《梁!)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之一,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并稱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雖然《梁!穫髡f的起源較晚,但是流傳的地域更為廣泛,影響更為巨大,可以說達到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地步。同時,對《梁祝》傳說的理論研究,也與《孟姜女》一樣開展得比較早,而且卓有成果。
“五四”以來梁祝研究綜述
“五四”的新文化運動,給我國的民間文學界帶來了新活力。隨著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國學門月刊》的創刊,《梁!泛汀睹辖返睦碚撗芯,幾乎同時興起。l926年1 2月,錢南揚首先在北大《國學門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發表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1 9 3 0年1月,錢南揚又在廣州中山大學《民俗》第九十二期上,發表了《關于收集祝英臺故事的材料和征求》一文,向全國各地學術界征求梁祝資料。這一研究課題很快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支持,征集到不少各地流傳的梁祝故事、歌謠,終于在l 9 3 0年2月的廣州中大的《民俗》第九十三至九十五期合刊上,出版了“祝英臺的故事”專號。這個專號上選刊了十六篇文章,內容豐富、考證詳實、范圍也廣,涉及到全國各地以及地方志中的《梁!穫髡f、唱本、戲曲等等資料,文章有:馮貞群《寧波歷代志乘中之祝英臺故事》、錢南揚《寧波梁祝廟墓的現狀》、馬太玄《宜興志乘中的祝英臺故事》、顧頡剛《華山畿與祝英臺》、馬太玄《清水縣志中的祝英臺故事》、劉萬章《海陸豐戲劇中之梁!、阮君《祝英臺的歌》、黃樸《祝英臺與秦雪梅》、錢南揚《詞曲中的祝英臺牌名》、顧頡剛與錢南揚《關于祝英臺故事中的戲曲》、謝云聲《祝英臺非上虞人考》、謝云聲《閩南傳說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袁洪銘《梁山伯與祝英臺》、錢南揚《祝英臺唱本敘錄》等等。錢南揚還親自撰寫了一篇《祝英臺故事敘論》。他在敘論中分“原始故事的臆測”、“故事的增飾附會”和“故事的流傳”等三部分。從縱的歷史和橫的地理兩方面,詳細地考察了梁祝傳說的歷史發展,故事流變以及地域的傳布。正如容肇祖在《祝英臺故事序》中所說:“這個專號,自然是錢先生繼續顧頡剛先在《孟姜女》故事的工作而成功。并且這專號又是顧先生到杭州時來信說及錢先生有這一大堆稿子,因此我催促他編成的。我們很感謝錢先生為學問而努力的熱心。”“更佩服錢先生論事的精審”。因為錢南揚在專號中尚未斷定這故事確在梁元帝以前。自這以后,北京的《晨報》副刊《學園》、杭州的《民國日報》副刊《民俗周刊》、《婦女與兒童》月刊、上海的《時事新報》、《青年界》、寧波的《民俗旬刊》以及紹興的《民俗周刊》等等,也先后發表了一批關于梁祝傳說、歌謠、戲曲以及研究文章,在全國學術界掀起了第一次梁祝理論研究的新高潮。
建國以后,1950年3月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以后,王亞平在《民間文藝集刊》第一冊上就發表了《民間藝術中的梁山伯和祝英臺》一文。文章首先認為,“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很受人民大眾所喜愛。這兩個人物,一直活躍在人民大眾心里,有著持久的藝術生命”。接著文章概述了民間唱本、戲曲、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后,最后認為,“雖然,在舊社會里,窮苦人婚姻的痛苦更大,但這個故事既然成為一個傳說中的典型,為了保存并批判地接受民間藝術的精華,也該更好地收集這類資料研究、整理,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豐富它的形象,使它的藝術生命更長遠地流傳下去。”
隨著越劇、川劇、京劇等劇種對《梁祝》戲曲的改編,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方針指引下,自l 950年開始,在全國報刊雜志上也開展了對梁祝戲曲改編的討論,從梁祝故事的起源演變,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梁、祝人物性格的分析,發表了不少有見解的文章。討論持續到一九五四年,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中在北京的《人民日報》、《新民報》和《文藝報》、《人民文學》、(《人民戲劇》、上海的《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大眾戲曲》、
武漢的《長江日報》、廣州的《南方日報》等主要報刊上共發表了六十多篇評介文章。對梁祝戲曲改編中的問題,展開了“百家爭鳴”。其中較有影響的,如何其芳《關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人民日報》,1951年3月l 8日)、雨辰《對<梁祝哀史>的意見》(北京《新民報》1950年9月8日)、舒天一《應該嚴肅對待劇本改編與演出工作——評京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北京《新民報》l952年8月2 5日)、阿英《關于川劇<柳蔭記>》(《光明日報》1952年l 2月l 7日)、戴不凡《談<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文藝報》1954年2月15日)等等。
為了配合戲曲界對《梁!返挠懻,這期間也出版了兩本資料。一本就是路工在l 9 5 5年編選的《梁祝故事說唱集》,先后由上海出版公司、古典文學出版社和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過,書中收錄了在民間廣泛流傳十五種關于梁祝故事的說唱作品。體裁包括傳奇、民歌、鼓詞、木魚書和彈詞等,大都為歷代民間藝人的集體創作,有濃厚的民間文藝色彩。書前還有《同窗記》中的“訪友”、“河梁分袂”等八幅圖片。共二十一萬字。是迄今所出版的一本最豐富的梁祝故事資料集。在“寫在前面”一文中,編者還闡述了梁祝故事的起源、衍變,故事的主題思想、故事的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分析,是解放以來用新觀點撰寫的關于梁祝研究的一篇較早的學術文章。
1956年,錢南揚也輯錄了一本《梁祝戲劇輯存》,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共輯錄了十八種民間地方戲曲。論時代,有元、明、清三朝;論地域,有浙江、安徽、山西、湖北、廣東、江蘇八省;論劇種有戲文、傳奇、川劇、楚劇、粵劇、滬劇、江淮劇、洪洞戲、寧波戲、紹文戲、秧歌戲、吹腔、徽池調等,可見梁祝戲曲流傳的久遠廣闊,式樣的繁多了。正如錢南揚在“后記”中所說“這十八種中間,絕大部分是地方戲劇,是從勞動人民中間產生出來的,無論怎樣粗俗、幼稚,卻不能掩飾它的天真質樸的本色。從這里,不但可以看到劇種本身的發展,而且可以看到相互問的影響,是供研究戲劇史者的參考”。
建國以后關于梁祝的研究和討論,大都是從戲曲改革角度出發的。但是,戲曲梁祝的改編演出,也反饋、回流到民間,使《梁祝》故事的流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
從民間文學角度來探討,研究梁祝傳說的文章,雖然也不少,但是比較全面,比較引人注目的,要數羅永麟在1 9 7 8年發表的《試論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羅文從故事來源、發展、情節演變、人物性格等等方面,全面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他將《梁!饭适碌难葑儎澐譃槿齻階段,認為,自東晉六朝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到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宣室志》等為梁祝故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由于封建文人的插手利用梁祝故事,借以宣揚封建禮教,以致使故事的情節主題,從這時起單線發展為雙線。從宋代李茂誠《義忠王廟記》到明清的戲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清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是故事發展的第二階段,梁祝故事到此才完全形成。最后,羅文認為,從清到現在是故事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說自清到解放前,梁祝傳說、戲曲和唱本,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增加一些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基本情節與《祝英臺小傳》沒有多大出入。直到解放后,由于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藝術方針,戲曲面貌煥然一新,梁祝戲曲在舞臺上有了新的發展,F在新改編的京劇、川劇、越劇梁祝戲,就代表了梁祝故事的這個發展。
梁祝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梁祝故事的理論研究,自“五四”以來學術界曾發生過二次較大的爭論。
第一次,自l 93 1年至l 93 5年期間,先后在北京《晨報》副刊“學園”和杭州《婦女與兒童》等報刊上,先后發表了陳光垚的《梁祝故事的討論》、《再論梁祝故事》;謝興堯的《梁祝故事的研究》、《梁祝故事的影響》。趙景深的《祝英臺故事小論》;洪亮的《祝英臺故事的研究》(上、下)等文章,掀起了一次《梁!饭适掠懻摰臒岢。 第二次,建國后的l950年至l954年,在全國各大報刊上,先后對京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川劇《柳蔭記》、越劇《梁祝哀史》以及通俗小說《梁山伯與兩種文化的爭奪,還表現在庸俗,低級的封建文化上。如清朝流傳的《梁山伯寶卷》,為了強調祝英臺的貞操,化了不少筆墨來寫梁山伯是如何如何發現祝英臺是女的,而又被祝一次次掩蓋過。類似這樣的描寫,不僅無助于突出祝英臺的叛逆性格,同時也損害了忠厚老實的梁山伯的可愛形象。對這種庸俗的封建文化,路工在文章也提到。他說: “也有些經過文人修改的作品,常在重要的矛盾點上輕描淡寫,或者應付過去,對無關緊要的瑣碎生活,添油加醋,如梁祝讀書時,不斷的去寫梁山伯發現祝英臺是女性,這樣就失去了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光彩,變成庸俗的低劣的作品。” 總之,民間流傳的梁祝,樸實地反映了人民追求自由婚姻的強烈愿望,而封建文人卻千方百計來歪曲《梁!返闹黝}思想,達到其為封建統治服務的目的。這就反映了《梁!穫髡f流傳過程中的兩種思想,兩種文化的斗爭。
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民間流傳的《梁祝》故事和文人的創作、改編。
郭沫若1950年3月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大會的講話《我們研究民間文藝的目的》,曾指出,“發展民間文藝,我們不僅要收集、保存、研究和學習民間文藝,而且要給以改進和加工,使之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的新文藝”。但是,這種加工、提高、發展和創造,應該忠實于民間文學原來的歷史面貌,不能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反對任何違反古代歷史現實,古代人物性格的亂編亂改。建國以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嚴重干擾,對梁祝故事的改編中也出現了一些“左”的傾向,如1950年9月龔純發表在北京《新民報》副刊“新戲劇”上的《論<梁祝哀史>的主題》一文,在評論東山越藝社演出的《梁祝哀史》時,提出了一些錯誤的看法。文章首先否定了許多民間流傳的唱本和地方戲,他說:“我從別的一些地方戲以及一些小調唱本里,看過或聽到過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那里,梁山伯是一個十足的傻蛋,不僅毫不理解人生里面的愛情,甚至連生活里的一些小節也一無所知。而祝英臺在此時,也就變成了淫賤的婢女似的,毫無羞澀,風情畢露,下流而惡劣。我看的時候,就感到我們的民間藝人未免糟踏這兩位屈死的情侶。這說明了什么呢?這說明作者或演出者對于這個事情的思想內涵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而多半是從地主資立階級的立場來處理它。”文章作者就這樣給許多表現梁祝的民間唱本、地方戲,糊里糊涂地戴上了“地主資產階級的立場”的帽子。接著文章批評《梁祝哀史》并沒有對原來的傳說“給予一定的批判”,并沒有“將前人給予梁山伯祝英臺的思想面貌加以清刷”。為了“美化祝英臺與梁山伯”,文章認為,《梁祝哀史》里“缺乏斗爭”,“只看到祝英臺背信棄義,不敢有積極的斗爭,在某種程序上祝英臺成為柔弱無剛的人物”,沒有能夠“使多少年月里被一些老藝人歪曲了的祝英臺獲得解放”,“樹立了一個不屈的自由女性塑像”。
對梁祝故事改編的不良傾向,是相當帶有普遍性的。又如五十年代初,河北省文聯主編的《河北文藝叢書》中,也有一本根據舊評劇和舊的秧歌劇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者在“前言”上這樣說“舊評戲和秧歌中,所表現的主題思想是宿命的、迷信的,因此祝英臺在全劇中沒有一點反抗的意義,而“死”給人的印象不過是命運而已,這是封建統治者愚騙群眾的地方”。由于改編者有這樣的看法,因此,這個改編本差不多完全喪失了民間梁祝傳說原有的面貌和色彩,成為一個很平庸的腳本。最后的結局當然也不會再是“迷信”的墳墓裂開,祝英臺走進去,而是改為祝英臺“用剪刀刺入喉中而死”。而且,祝英臺的父親講起這樣的話,“這都怨我把事做錯 !逼死了女兒,這回我明白啦。也晚了……(唱)包辦婚姻起禍根,逼死女兒骨肉親。屈死的女兒啊……”全劇到此結束。 對于以上一些不好的傾向,何其芳曾在《關于梁山伯祝英臺故事》一文中批評過。他在文中說,“各地表現這個民間故事的唱本和地方戲腳本說來,它們一般都是保存了相當多的勞動人民的色彩和想象,并沒有從根本上歪曲了這個傳說的面目和意義。雖說它們常常難免有缺點,甚至即令其中個別作品或個別部分真是受了地主階級思想的侵蝕,無論如何也不能籠統地說許多表現這個傳說的唱本或地方戲都已經變質為代表‘地主資產階級的立場'或其‘思想影響'的東西。梁山伯的質樸、祝英臺的大膽,不是‘傻蛋',也不是‘淫賤',這樣的性格正是勞動人民美化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就是民間傳說與歷史真實的區別。
梁祝傳說是廣大人民在歷史前進過程中集體創作的一種口頭文學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如傳說產生的年代、故事中的人名、地名等等。但是,它并不等于歷史,也不等于真人真事。然而,在梁祝傳說研究中,曾經出現過二種追求歷史真實的傾向。一種是說歷史上梁、祝實有其人其事。近兩年來全國不少報刊都先后轉刊了《歷史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文章,說的是明朝鄞縣有個縣官叫梁山伯,為官清正,秉公辦案,人稱“梁青天”,一再留任,連續當了九年縣官,最后辛勞成疾而亡。百姓為他擇穴下葬,發現下面已有一墳穴,碑上寫著“南北朝陳國女俠祝英臺之墓”,載著俠女為民除害,最后被馬文才毒死事跡。于是,百姓慶喜兩人生前都未結過婚,就將清官俠女兩墳合而為一。幾經流傳,就產生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其實,這本身也是一則民間傳說,原名《清官俠女骨同穴》,最早刊于1982年第4期《山海經》上,經好事者轉輾摘抄,就成為梁祝歷史上實有其人的新聞了。
另一種是說梁山伯是鄞縣縣令,地方志書上曾多次記載,并考證廟墓,證實有其人。如白巖在1985年4期《民間文學論壇》上發表的《寧波梁山伯廟與民間傳說》一文,他在詳細查考了地方志書上的記載,認為“梁山伯在歷史上實有其人”,而且,說他在任鄞縣縣令時,是個清官,愛民如子,曾經為人民辦了許多好事,例如興修水利,治蟲滅害,助人為樂,除暴安良,反抗侵略等等,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崇敬,在他死后,就出現了為他修墳建廟之事。白文還認為鄞縣高橋鄉樓桂法保存的二塊羽毛花紋漢磚(高橋鄉梁祝墳墓中的),可以證實“梁山伯之墓很可能就是真的”,因為“漢、魏、晉三朝相距不遠,東晉時代為梁山伯造墓使用漢磚是很自然的事”。最后,白文還認為,“從梁祝傳說的起源與衍變來看,再一次證明了民間文學既有文學價值,也有其科研價值”。鄞縣梁祝傳說也“證實梁山伯歷史確有其人”,“實是真墓”。
其實,梁祝傳說遍及全國各省,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越南和南洋等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梁祝讀書地方三處,墳墓七處,廟一處。其他有關梁祝的名勝古跡,風俗習慣也小少,這能不能說明這些地方,歷史上都有梁、祝其人呢?如果每一個故事流傳的地方都去考據梁祝歷史的真實性,那就要使梁祝研究誤人歧途,變得毫無意義。梁祝讀書處,墳墓廟之多,主要說明這一傳說流布地域的廣闊和故事變異的可信性。正如1959年郭沫若游富春江訪嚴子陵釣魚臺時題詩所說,“由來勝跡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
第四個問題,是《梁!费芯恐猩裨捙c迷信的區別。
馬克思說:“一切神話都是在想象中和通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所以,最初的神話和神是一個東西,在后來的發展中,有的變成了神話,有的則成了神。這種神話與迷信攪在一起的情況下,在梁祝研究中也出現了混淆不清的現象。如1 9 5 0年東山越藝社在北京演出《梁祝哀史》,就有人在《新民報》上指斥“化蝶”說,“尾聲里面添了一個充滿迷信的收場”。因此,贛劇《梁祝姻緣》、評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刪去了“化蝶”一場,有的改為祝英臺用剪刀刺入喉中而死“。有的改為祝英臺”向石碑一頭撞過去”,“氣絕而亡”。甚至祝的父親也因此而“覺悟”,認識到自己是“劊子手”,并且說,“古往今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教約束之下,不知葬送了多少兒女的幸福!如今為父覺悟了,就使你和梁相公的陰靈相伴一處去吧!”
以上例子,除了“左”的思想影響外,主要還是對神話與迷信不能很好的區別。梁祝故事還不是神話而是傳說,但是它廣泛流傳以后,就居然有的地方修建了讀書處,有的地方造墳立廟,而供祝英臺的地方甚至成了“送子殿”,出現了“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怪現象。
所以,要區別神話與迷信,要區別文學上的浪漫主義與迷信,不是從它們的外表就能解決問題的,必須細心體會它們的內部意義,僅僅從外表看來,它們都是事實上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從內部意義來考慮,它們的區別就明顯了。“迷信是歪曲現實的,引導人走向無知、愚昧,并屈服于自然界和過去的統治階級;好的神話和積極的浪漫主義卻是曲折地或者大膽地表現了人的可貴的夢想與愿望,
并且常常通過一些美麗的形象來表現”。“梁山伯的墳墓在大雷雨中忽然裂開,祝英臺跳了進去。她被人扯下的裙子變成為一雙蝴蝶,或者他們本人變為蝴蝶,那正是莊嚴的形象,美麗的形象,表現了他們的愛情最后戰勝了當時的婚姻制度,這絕不是迷信”。
梁山伯傳說研究的新動向
當前我國文學的理論研究工作清除了“左”的思想干擾進一步活躍起來,《梁!返睦碚撗芯恳踩纭栋咨邆鳌、《孟姜女》理論研究一樣,列入到江浙滬兩省一市民間文學吳語協作區的議事日程上來。因此,梁祝傳說的理論研究,正面臨大好的形勢。這大好形勢的標志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初步摸清了“五四”以來關于梁祝傳說的理論研究情況,為下一步開展梁祝傳說的理論研究指示出一個新方向。綜觀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梁祝傳說的研究,曾先后在三十年代和五十代初出現過兩次學術上研究熱潮,發表過一百多篇理論研究文章,其中既有根據歷史文獻所作的研究,也有各地梁、祝名勝古跡和流傳口頭上的梁祝傳說的調查。
雖然兩次研究討論是圍繞著歷史學和戲曲改革角度來進行的,但是也涉及到民間文學,基本上摸清了梁祝傳說的起源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衍變情況,為今后進一步深入開展《梁!穫髡f的理論研究,積累了一批歷史文獻上記載的和民間口頭流傳的《梁祝》珍貴資料。
其次,建國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民間文學“全面搜集,重點整理,加強研究,大力推廣”的方針進一步貫徹,全國各民間文學報刊都刊載了不少關于梁祝的傳說、歌謠、唱本、地方戲,特別有不少是來自浙江杭州、寧波、江蘇宜興等有關梁、祝名勝古跡的民間傳說,如流傳浙江杭州的《續詩遇山伯》、《游湖遇難》、《雙照井》、《焦骨牡丹女兒心》等;流傳寧波的《清官俠女骨同穴》、《托夢助陣退倭寇》、《馬文才的臉為什么紅》等;流傳江蘇宜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琴劍冢的由來》、《祝英臺發誓栽月季》、《師母巧編竹墻隔梁祝》等;流傳湖南的《梁祝故事》以及流傳國外朝鮮的《梁祝復活留人間》等等,這些《梁!穫髡f都以性格鮮明的梁祝人物形象,耐人尋味的愛情波折,優美的依附于秀麗山川的故事情節,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都為下一步梁祝傳說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第三,隨著全國民間文學普查的展開,配合二省一市梁祝傳說學術討論的需要, l 9 8 6年舂夏先后在上!恫娠L》、浙江《山海經》、《風俗》等報刊雜志上刊登了征集梁祝資料的故事,向全國各地廣泛征集流傳各民族、各地區的梁祝傳說、歌謠、謎語、諺語、曲藝、戲曲以及民間美術等作品、圖片、照片。到目前為止,已征集到來自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有關《梁祝》的大概傳說、歌謠、唱本、地方戲記錄、印本、抄本。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長期流傳而未被采錄的各民族關于梁祝長篇敘事歌,有貴州苗族、云南白族、四川土家族、仫佬族、廣西瑤族、浙江畬族以及福建、江西、河南等漢族的關于梁祝敘事長歌和唱本,它們以內容的地方化、形式的民族化,顯示各民族《梁!穫髡f的瑰麗的藝術特色,可以進一步加以比較研究,以窺見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現象。
第四,作為梁祝傳說發源地之一的浙江,今年將先舉辦以梁祝為中心議題的學術討論,為下一步二省一市的梁祝傳說學術討論作好各項準備。
根據上述幾項有利條件,可以相信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祝,也將和《白蛇傳》、《孟姜女》一樣,將在前輩專家學者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新采集到的大量豐富的原始記錄資料,采用各種新研究方法,必將從多角度,多層次地把梁祝傳說的理論研究更進一步推向縱深發展,從而取得更大的可喜成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梁祝文化網 2007-08-24 作者: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