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被譽為天下之中,地靈人秀,素有“汝半朝”之稱。距汝南縣城27公里的王橋,位于風景秀麗的宿鴨湖西岸,即是“麥草畫”的起源地。明末清初以來,一大批技藝嫻熟的紙扎、剪紙、泥塑、彩繪匠人活躍在這片熱土上。這其中,生于1641年,少讀私塾、喜愛繪畫、碑刻的老藝人解由仁,創作了大量以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民間風俗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民間繪畫。后經世代相傳,逐漸形成了王橋農民畫和麥草畫的發展群體。
麥草畫是用小麥的麥桿為原材料,通過泡、沖、熨、燙處理麥桿,再通過熨、刮把麥桿處理平整,然后在分解好的圖紙上拼貼麥桿,用剪刀按圖剪開、用電熨斗把做剪好的麥桿按圖案需要將麥畫碳化來表現畫面的明暗和層次,最后再把熨好的片按照圖案粘貼在一起。經進十幾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花鳥草蟲、山水動物、詩詞書法、人物風貌等,畫面古樸典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被譽為“中華一絕,民間瑰寶”
傳承人袁月英創作的麥草畫吸取眾家之長,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敢于創新,作品古樸典雅,具有汝南的獨特藝術風格。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