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魏世秀的歷程,可總結出他的創業經驗就是擁有一個“韌”字:具備一個“敢”字,開發一個“新”字,鞏固一個“管”字,拼著這四個字,魏世秀由原來一個普通通通農民經千錘百煉成為河南省科技廳駐馬店科技局考核評審“農藝師”,再到中國楊凌第十三屆“農高會”講演專家,業績由原來的房前屋后栽植高檔水果到成立駐馬店市“金果園”種植,與銷售合作社,F發展出高標準母本示范園4處,占地560畝,發展高檔果苗木培育基地220畝,帶動周邊果農2633戶,并輻射到山西平陸縣、甘肅省華亭縣等各個省市……這幾十年中,魏世秀走過了創業路上的風風雨雨,最后終于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騰飛之路。
魏世秀自幼父親病故,母親想方設法,求親靠友,湊錢讓他入學,而懂事的魏世秀并沒讓母親失望,初中畢業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縣重點中學,但由于家境貧寒交不起18元學費而葬送了魏世秀的求學之夢。俗話說“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貧苦并沒有壓倒他,他憑個人的毅力、頭腦和干勁,曾走過人生四步棋:第一步開拖拉機,給人耕地賺錢,第二步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自籌5萬元,興建了遂平以西四個鄉鎮唯一的預制廠,七年當中成為該鄉有名的萬元戶,第三步投資28.6萬元,興建了1766米水旱養殖廠,由于市場行情突變(生豬價由市斤5.8元跌到1.8元,鱉更是由每市斤380多元跌到30多元),這可謂是滅頂之災,血本無歸,還欠債20多萬元,這曾讓他蒙上輕生念頭,但想到自己的妻兒老小,又想到一度資助過自己的人,更不能讓他們的錢付之東流。“我不能這樣倒下去了,這不是我的性格”,我要吸取教訓重整旗鼓,痛定思痛后,魏世秀這樣說,更是體現在做。
1998年魏世秀經多方考察,決定搞特種水果種植,并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缺者為貴,稀者為奇的發展思路。為了確保成功,他不辭辛苦,貸款7000元,自費考察四省八區,虛心向有關專家學習,并同時訂閱《河南科技報》、《中國果樹》等報刊,又購買大量有關林果管理,嫁接修剪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而后精心研究加上在自家房前屋后責任田的實施經驗,引進自培出口型特色珍惜水果品種。如無公害水果黃金梨、西子綠梨、滿天紅梨、紅星梨、公斤石榴、軟籽石榴、鳳凰斤柿、鳳凰杏、沾化冬棗及一樹多品的觀賞食用型果樹。徹底打破“桃三、杏四、梨五年”的生長規律,實現當年種植,當年結果,來年豐產的可喜果象,嘗到甜頭的魏世秀,一發不可收,2002年承包100畝地建立一個規范標準化的示范基地,聘8名技術管理人員,按照科學管理方式,采取立體種植的新型模式,即:在種植果樹的地里采取3X2的株行距,三年前可利用果園3米空間適時種植香菜、菠菜、大蒜或春碗豆角,春節前后每畝可收入2000元左右,大蒜收后畝栽2000棵高產高淀粉“世秀一號”紅薯新品種,畝產16000斤左右,收入可達4000元,累計年畝收入可達5000元。三年后,由于果樹的增大,可進行養殖,畝養80只鵝,10只柴雞,鵝可吃掉果園的雜草,雞可吃掉園中的蟲子,同時雞鵝糞又可壯果園,且減少農藥投入,又可使水果變成綠色、無公害。采取種養結合,畝收入一舉突破5000—6000元。由于魏世秀發展的水果特色稀有,市場缺口很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快以高價被市場搶購一空,也深受廣大農民擁護,充分發揮自己的土地資源,積極加入他的生產模式。但魏世秀認為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2004年他被河南科技廳、駐馬店科技局評審考核為“農藝師”。2005年10月成立了駐馬店市高效農業高檔果業辦事處,對3畝以上的種植施行定單種植,負責技術,負責銷售,聘請專家2名,高級農藝師4名,技術管理人員12名。又經過兩年80多次實驗,靠自身的經驗與不懈努力,通過多次的枝變、芽變提純優化,終于在2006年5月份又成功培育出屬于自己的一個新品種杏,該品種5月8號上市(屬國內陸地栽培,成熟最早的杏品種)單果重103克,含糖量18.3%,含氨基酸16.3%,栽植第二年單株結果可達30-80個,適應性強,果價高,口感極佳,深受消費者歡迎。同時,魏世秀又通過高科技手段優化提純培育出高產、高淀粉、脫毒紅薯“世秀1號”,在正常的氣候和科學栽培情況下春薯畝產可達1000-15000斤,夏薯畝產可達7000-8000斤。2006年陰歷6月初,通過在該基地實驗結果驚人:個別單株紅薯9塊,重達12斤,畝效益可達45000元左右,相當于種植玉米的3倍。且該品種具有不翻秧,不拔草之優勢,省工省時。他所推廣的品種現已輻射到山西的平陸縣、甘肅省的華亭縣,河北省的利縣。9月15日,受到日本記者鐘川中仁的采訪,2006年11月5日被受邀參加了中央17部委21個國家在西安楊凌組織召開的“中國農業高效技術成果博覽會”,會上發表6000多字的演講,由于個人業績誠信服務,電視廣播、媒體報道,眾口相傳,紛紛引來農民的積極加盟和向魏世秀拜師學藝,并被黃淮學院農林系聘請為客座教授,為該校32名大學生進行實用林果知識培訓。2008年他成立了駐馬店“金果園”種植與銷售合作社,以20-30戶為一個聯合體,用合作社這條繩把這些種植戶捆綁到一塊,實行五統一,構成了種、產、銷一條成的服務體系。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今天,在諸多榮譽面前,魏世秀并沒有就此止步,他不斷學習新的科技知識,管理理念,在生產上抓質量,在銷售上創品牌,為中國果業向國際市場邁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