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1630-1712),字仲誠,號起庵,歷仕明清兩朝,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方志學家。
張沐祖上世代書香。他幼承家教,性篤好學,清順治四年(1648),入邑庠(中秀才),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應鄉試,中順天府(今北京市)第48名舉人。第二年會試,中第227名進士。清康熙元年(1662),出任河南內黃知縣。他告誡家人勿戒豪奢生活。審理案件盡量不動刑,愿多費口舌使之自己服法。百姓苦于賦役不均,張沐令田主自首,死者嚴懲,不丈量土地賦役澄清,作奸違法者收斂。在知內黃的五年中,他崇尚儒學,傾心教育,創辦了“繁陽書院”(內黃書院)。政事之余,親自在明倫堂授課,一時生徒近百人。張沐勤政為民,體恤貧苦。康熙五年(1666年),內黃遭災歉收,百姓饑餓異常。他一面上書州府請求減賦,一面令富豪鄉紳免租貸糧,號召民眾互助,共濟時艱。張沐以德撫民,令各家書“為 最差”四字于門上以自警;著六諭使民誦讀,反復比喻,雖婦孺聞之無不欣欣向善。張沐為官清正儉約,平時不著錦繡,不重錢財。在他調離內黃時,臨行僅取銀三十一兩三錢作為路資,余者盡散于貧苦人家。他走后,內黃吏民感其恩德,為他修建生祠,享祀不輟。
張沐一生只做過兩任知縣。他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口碑載道。清史將他列入“循吏”,通志將他列入“理學”,蔡志將他列入“鄉賢”。
張沐歸里后,專心從事講學著述,數年足不入城。他除在上蔡書院講學外,先后主講于天中書院(河南汝南,時為汝寧府)、嵩陽書院(河南登封)、汴梁書院(河南開封府),耄耄之年,他又在家鄉白龜廟興學,創辦了“白龜圃”。張沐治學嚴謹,闡揚性道。清時被譽為“漢之江都 (董仲舒)、唐之昌黎(韓愈),”后人尊其為“上蔡夫子”。
張沐晚年,正逢“康熙盛世”時的修志熱,由于他博覽群書,知識淵深,河南府縣多邀他纂志?滴醵拍(1690年)他編纂《上蔡縣志》十五卷;康熙三十四(1695年),他編纂《開封府志》四十卷;同年他編纂《河南通志》五十卷。在短短五年,個人編纂縣、府、省三部志書的全國罕見。特別是他編纂的《上蔡縣志》,全書30多萬字,設類靈活,體裁完備,簡潔嚴明,考證翔實,文風樸素,圖文并茂,詳細記載了上蔡上起西周,下迄清初的社會盛衰的演變,堪稱地方志的典范。
張沐一生著述甚豐,有記載的就有23部之多,主要有《四書疏略》、《五經疏略》、《為學次第》、《圖書秘典》、《溯流史學鈔》、《童經》、《通俗女兒經》、《學道六書》、《前川樓文集》等。這些著述,文筆清新,通俗易懂,獨標精蘊。【原標題:“上蔡夫子”張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