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夢曾初為藩司小吏,經考評業績突出,任河南北部名鎮浚縣縣丞,不到兩個月,在浚縣甚有聲望,后補山西榆社縣令。榆社乃山西偏僻之縣,地薄民貧,賦役多不能收繳。當時榆社縣令缺,憲司認為夢曾有才干,把田賦、問案等政務全部交給他辦理。夢冀曾說:“在這可施展我的學知。”夢曾勤政愛民,千方百計解除百姓疾苦。當時榆社百姓沒衣穿,冀夢曾讓他們多種棉花;沒有紡織機具,冀夢曾為他們制出紡車的樣式;老百姓多不會紡績織布,冀夢曾在探訪鄉里中發現紡線織布者請他做師傅,至各鄉村傳授技術。冀夢曾又號令在山坡、路旁種植榆樹和柳樹,饑荒歲月,老右姓可以吃榆柳之葉度荒,樹木成材,用來制作器具。冀夢曾深入田間地頭,督促耕種,在鄉里設立社學,督促百姓讀書。冀夢曾常常在夜晚出訪,發現勤于紡織、讀書用功的人給予褒獎。有一夜晚,他發現一茅草屋中燈光外泄,一老嫗在燈下紡線,她兒子在旁邊讀書。第二天,冀夢曾對這家救濟,并讓老嫗之子同他的兒子在一塊讀書。經過幾年的治理,榆社倉廩充實,鄉閭多誦讀之聲。榆社境內沒有拖欠賦稅之民,沒有游手好閑懶惰之人,沒有無衣可穿之家,無饑餓之人。夢曾政績斐然,被譽為“山西三杰”之一。臺憲器重他的才干,先后發了十七道公文推薦提拔他。但由于吏部數年沒有提拔人,冀夢曾在榆社一干就是數年,毫無怨言。
后冀夢曾任階州同知。階州地處窮山惡水的山區,是山西最窮的地方,土地貧瘠,百姓窮困,教育落后,向來沒有文廟,也沒有教諭和兩齋,老百姓讀書識字者很少。夢曾嘆息說:“我一向認為榆社偏僻貧窮,想不到階州比榆社更甚之。”于是他在階州建常平倉四座,捐獻自己的俸薪購谷300石,臺司知道這件事后,也紛紛解囊相助。冀夢曾又制訂詳細的糧食出入管理辦法,遇到荒年,老百姓得到救濟。他重視儒學,修建學宮,設立教諭及訓導;選拔民間優秀子弟,教他們讀書,有貧窮子弟不能讀書者,則替他們請老師。經過幾年的治理,百姓富足、知禮,階州成為“文雅之鄉”。冀夢曾自語說:“掾吏而至此,可以旭矣。”不久,以病告歸,階州百姓臥道攀車,痛哭流涕,不是作樣子,而是真心實意地勸留他,并立生祠祭祀。至清初,榆社、附州兩地百姓尚供奉夢曾靈位,四時祭祀。
冀夢曾品德高尚,對長輩極盡孝道。他少年失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暑天,為母親挑選陰涼的住室;冬天,則替母親暖被。他母親好飲酒,每頓飯必備酒,他總是在飯前把酒溫好。他對待異母兄弟如同胞兄弟,選擇良師教他功課,學習懈怠之時,就督促他;懶惰之時,就用先父遺囑功誡。及他長大成人,就挑選土地肥沃的田產分給他。有人勸冀夢曾多為子女想想,冀夢曾總是婉言謝絕說:“我家鄉有先賢的成法。”冀夢曾在鄉里總是勸人為善,鄉鄰有婚喪嫁娶之事,他都出資相助。族人偶犯小錯,惟恐夢曾知道。當時,百姓都說:“冀家品行如此高尚,他的后代一定會人丁興旺,事業有成。”
至萬歷三十二年(1604),其子冀懋中進士及第,冀夢曾也累官至中憲大夫、知府,被鄉人列為鄉賢祭祀。作者:聶臣【原標題:被山西人祭祀的父母官—冀夢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