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朝有個(gè)詩人叫張韋的有一首叫,《劍化為龍》的詩寫道:古劍誠難屈,精明有所成。沉埋方出獄,會(huì)合卻成龍。李白《古風(fēng)》詩也是寫劍化為龍的: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原本水石物,千錘生精靈。
看來寶劍被視之為寶,因?yàn)樗猩`。雖然古代把寶劍賜于神話色彩有些讓人難以置信,但詩文之作留傳于后,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一下過往的掌故,對(duì)寶劍這東西深一層認(rèn)識(shí)。
上邊的詩是寫張華與洽棠溪游玩,發(fā)現(xiàn)龍泉?jiǎng)吞Φ氖隆:颓⒑蛷埲A都是晉代人。和洽任汝南候,棠溪地在西平,屬和洽管轄。張華是《博物志》一書的編著,《晉書》特為張華立傳。和洽與張華交游,二人是知心好友,時(shí)常在一起談文論政,評(píng)述世事。和洽是棠溪河之陽鐵村人,今為鐵方崗村,村西有和橋、和洽墓,村人稱和家墳。
和洽和張華不止一次游棠溪山水,看劍城爐火。晉代始,棠溪地設(shè)立鐵官,專門管理冶鐵鑄劍。和洽張華游覽棠溪,和洽是回到故里,鐵官一樣熱情款待。那一次酒足飯飽,鐵官把和洽張華送出宅院,又出棠溪城西門外,青山落日,夕霞璀燦,正值春日,二人酒酣情激,沿溪河之陽,邊走邊談。過了金山不遠(yuǎn),便是棠溪源頭的諸石山,山石峻秀,奇態(tài)異姿,剎是好看,而這時(shí),太陽已落下西山,金黃霞霓也漸漸消去。突然,棠棣樹下,棠溪岸邊,一團(tuán)大火熊熊,金光萬道四射,仔細(xì)一看,是地下放出的光芒。張華說,地下有寶;和洽說,光是征兆。于是,當(dāng)下通報(bào)下人揮鎬弄镢,地挖三尺,兩柄寶劍,銀光錚錚,立時(shí)現(xiàn)世。
這兩柄劍有名,一是龍泉?jiǎng)Γ皇翘Γ@事件《晉書張華傳》中有證。二劍出土,興許是天賜,兩人各佩其一,張華佩龍泉?jiǎng)Γ颓⑴逄Α?之后的事,張華獲罪,可以說他人陷害所至,但終歸是有過。所佩龍泉之劍,不知何時(shí),悄然別他而去。和洽做了太常,在魏為官,歷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魏王,為政清廉,正直不阿,當(dāng)朝后世,名聲頗嘉。不過,他的太阿劍也失去了。有一次路過棠溪石橋,太阿自己飛出劍鞘,撲通落入溪水。正好,那柄龍泉不知何故也在水中,二劍相逢,只在瞬間,化作兩條青龍,跳出水面,騰空而起便沒有蹤影。
這便是張韋和李白的詩文中述說的事件,劍可化龍。當(dāng)然,這只是眾多太阿和龍泉?jiǎng)χ袃砂眩藘蓜χ瘢倚斡安浑x,便可以知道其它龍泉和太阿劍的寶貴之處,如楚昭王佩的那柄太阿則更為神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