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紀漢(1918-1970年)西平縣馮魏莊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商丘專署文教科長、開封市人民政府秘書長、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文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等職。有短篇小說、戲曲專著多篇。
馮紀漢七歲喪母,因不堪忍受繼母虐待隨祖母生活。在西平縣讀小學時開始接受革命教育,從幼小的心靈里萌生了為革命而獻身的遠大抱負。后來,其老師(中共地下黨員)被捕慘遭殺害,激起了他極大的憤恨,堅定了他獻身革命的志向。1932年考入開封兩河中學,因聰穎好學,博聞強記,學習成績突出,讀初中時就已在?隙啻伟l表文章,顯示了特有的文學才華,深受全技師生贊揚。當時的河南省府開封,學生運動活躍,革命思潮觸動了馮紀漢,他勇敢地投身于“一二·九”學生運動,觸怒了校方,因此,曾兩次被迫退學。1936年3月,失學后的馮紀漢為尋求新的生活道路,離汴赴滬,來到喧鬧的大上海。人地兩生,求學無助,投靠無門,只好以賣報為生,用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每天售完當天的報紙,便坐在黃埔江邊讀書,在書頁的空白處寫筆記。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結果引起了密探警察的注意。隨之而來的是被跟蹤、盤查,最后被抓進拘留所,并威逼其承認是共產黨。后經任國民黨縣公安局局長的父親保釋,才了結此案。
1937年3月,馮紀漢返回河南,考入開封中國中學高中班。參加了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攻占了開封,學校南遷。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抗戰,報效祖國。是年8月行至咸陽,被國民黨軍扣押。同時被扣的一大批青年學生,統被押解至西安集中營,強令他們改道去洛陽國統區上學。身體瘦弱的馮紀漢面對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官兵,率先站出據理力爭,但無濟于事。他又與吳江秘密商定出逃。深夜,乘敵人看守不備之機,搭人梯逾墻逃離集中營,投奔七賢莊八路軍辦事址受到熱情接待,并立即換了軍裝,冒雨行軍到延安。1938年10月進陜北公學高級研究班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高級研究班學生隊長。1939年5月,陜北公學合于華北聯合大學,馮紀漢隨校東渡黃河,到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這一時期,他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由一個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逐步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
1940年2月,馮紀漢調到晉察冀邊區中學工作,歷任班主任、教務主任等職。教授中文課,同時創作了《橋》、《馬》等短篇小說。1941年7月,奉調離開晉察冀邊區。經太行區、冀魯豫邊區,機智地通過“正太路”、“平漢路”、“隴海路”三道敵人封鎖線,到達豫東睢杞太地區(亦稱水東地區)參加了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45—1948年,時值水東地區斗爭極其殘酷之際,馮紀漢帶領豫東中學師生轉戰于隴海鐵路兩側、豫魯兩省的30多個縣內,幾次險遭敵軍包圍。師生沖出險區化險為夷后,又組織師生學政治,學文化,參加土地改革、征糧、征兵、大生產,還抓緊一切空隙時間,排練戲曲等文藝節目,宣傳鼓動群眾。有時,他也親自登臺扮演角色,并擠時間寫出了反映土改的短篇小說《翻身》等。1948年秋,任豫皖蘇邊區第一中學副校長(校址在雎縣)。1951年任商丘專署文教科長,兼商丘中學、商丘師范校長。親自輔導教師學習《社會發展史》、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親自批改教師的學習筆記。他不僅深入實際聽課、組織教學觀摩,還經常登臺講課。馮紀漢很注意貫徹落實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當年土改運動,波及一部分教師的家庭,出現個別村的農民要拉教師下鄉清算的情況。馮紀漢主動請中共商丘地委,向所屬各縣、區、鄉發了有關文件,強調“教員是一種腦力勞動者”、“職員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勸阻來校農民不要隨便拉教師下鄉清算,不能視教師為地主分子。從而安定了這部分教師的情緒,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經費困難,他又以身作則,帶領師生到商丘城外扒破廟,拆廢棄的戰爭工事,積磚瓦建教樓兩座,鐘樓一座,并筑起了長長的圍墻。1951年,馮紀漢調離商丘時,商中的師生們含著熱淚送別了關心他們無微不至的這位校長、同志、朋友。1951年春,馮紀漢調任河南省速成中學校長,旋即又任開封市文教局長、開封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56年調任河南省文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主管戲曲工作。在任職期間,依據黨的文藝方針,他首先對河南的劇種、曲種、劇目、劇團、藝人隊伍作了大量的調查,安排了大量的藝人就業。進而啟發、組織人員整理傳統。ㄇ┠。1956年,全省首屆戲曲匯演后,他根據親身觀摩和調查研究所得,寫了《談戲曲藝術傳統》、《談地方戲應當怎樣反映現代生活》等文章。1962年,他組織召開了全省老藝人座談會,邊問邊記,收集了大量的戲曲資料。而后,親自指導有關部門整理編印了《河南戲曲傳統劇目》一書。其中豫劇13集、越調2集、曲藝3集,為河南搶救了一批寶貴的戲曲遺產。
馮紀漢特別重視現代戲的創作。每出現一部新劇本總是認真閱讀,提出意見,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分析研究。一出新戲上演,他反復觀看。有時雖已深夜,仍會見作者、演員,婉言提出修改意見。他辛勤的勞動,直接促進了河南出現大寫現代戲、大演現代戲的高潮。
對豫劇的起源、形成、發展的研究,他也曾不辭勞苦,深人民間采訪,組織專家討論,查考古今典籍、文獻。經幾多辛勞,終于在1963年2月寫成了《豫劇源流初探》一文,對豫劇的淵源、興衰及各流派間的關系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961至1964年間,在緊張的行政工作之余,馮紀漢又寫出了多篇戲曲評論,對提高戲曲藝術和繁榮戲曲創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65年,他親率河南戲曲演出團參加中南會演,在廣州演出《人歡馬叫》一劇受到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等領導人的接見與好評。翌年春節,戲曲演出團到北京演出,又受到郭沫若、林默涵等的贊揚。為振興河南戲曲事業,他幾乎跑遍了全省各地市、縣,身影經常出現在舞臺上、作者與演員的宿舍里。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開會作報告從不請人寫稿,上下班不坐小汽車,常與一般同志結伴而行。1966年,正值他嘔心瀝血、以堅毅的拓荒精神從事戲曲改革之際,“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馮紀漢身陷“牛棚”,遭受了百般折磨。但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借助字典讀了英文版《毛澤東選集》。后終因肝病復發,得不到應有的治療而于1970年6月24日含冤飲恨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