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30件,件件價值高,捐獻給政府,留給后輩人
□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李凱 文圖
核心提示 | “太平車,400多年了;柏木桶,快300歲了……”14日下午,74歲的曹增志老漢將他精心收藏的30件老農具,一一展示給本報記者。
“曹增志老漢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農民。”新蔡縣縣委宣傳部趙學風副部長動情地說,“不少人出高價購買,都被老漢拒絕了。老漢愿意無償捐獻,縣政府打算給老漢的30件老農具建一個展覽館,展示給人們看……”
有一種勺子,叫“割麥勺子”
曹增志老漢是新蔡縣孫召鎮王港村曹灣村民組村民。
“俺有5個兒子,兩個閨女,都在外面工作。這些老農具是俺的命根子。”14日下午3點多鐘,記者驅車趕到曹老漢家時,老漢興奮地從屋里取出一個“物件”。
“知道這叫啥嗎?這叫‘割麥勺子’。”老漢邊說邊演示:一手扶把(柄),一手拽繩,靠擺開的慣性沖向麥稈距地面兩三厘米高的地方,前沿刀片齊刷刷割倒的麥子都“躺”在了“勺子”里。然后一翻手,將割倒的麥子倒在地上,再擺再割……
“一個人,用鐮刀割麥,一天最多能割兩畝,累得腰酸腿疼,用‘割麥勺子’割麥,輕輕松松一天能割10畝。”曹老漢說,“‘割麥勺子’解放前在新蔡農村很常見,現在早已消失了。它是俺爹年輕時用過的,至今已快100年了。”
柏木桶,300年了還不漏水
曹老漢的土坯墻老屋里,堆滿了記者叫不上名的各種老農具。
“這個,你該認識吧。”曹老漢說著,從屋里提出3個“普通”木桶,每個木桶的外面都打有3道鐵箍。
“不要小看這木桶,是柏木做的,里外浸潤過多遍桐油。”曹老漢介紹說,“俺爺活了80多歲,俺爺說他記事時,就有這種柏木桶,是俺爺爺的爺爺做的,掐指算起來快300年了。”
“柏木桶,最好的搭配是桑木鉤擔。”曹老漢說,桑木鉤擔柔性大,空桶時“不說話”。裝滿水時,桑木鉤擔一閃一閃的,“吱吱”響。“我小時候,常跟在爹的屁股后,看他去村頭井上挑水,桑木鉤擔挑起兩桶水,‘吱吱’的響聲很有節奏,是無言的小曲。”
“痛心的是,家里的兩個桑木鉤擔,不知啥時丟了,4個柏木桶也丟了一個。”
面對看似普通的柏木桶,記者將它們提到壓井旁,一連壓了3滿桶水。半個小時后,3個柏木桶竟然都沒有漏水。
“以前的老物件,質量好得令人咂舌。”曹老漢感嘆,“就是再用100年,這柏木桶也不會漏水。”
太平車,一個輪子一百多斤
曹老漢告訴記者,他收藏的老農具,最上檔次的應該是那輛有400多年的太平車了。
“在鄰居葉蘭芬家放著。”曹老漢解釋說,常有人開著豪華小轎車來村里找他,愿出高價買他的老農具。“因為我不愿意賣,已被人偷走了幾件。為了老農具的安全,現如今這些農具分散在鄰居家里存放。”
“曹(增志)叔的做法俺理解。”65歲的葉蘭芬說,如今的人們都不知道老農具是啥樣了,他這樣做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們不忘本,知道以前生活的艱難。
在葉蘭芬家的院子里,葉蘭芬掀開覆蓋的塑料薄膜和厚厚的柴草,一輛令人震撼的太平車呈現在記者眼前。
“這輛太平車是用土槐打造的。”曹老漢告訴記者,它是俺家祖傳的最老的農具,至今已有400多年了,“給軸上加點兒油,套上牛還管拉著走。”
“以前往地里拉糞,收莊稼,全靠這太平車。”曹老漢說,他記事兒時,太平車拉莊稼,車上垛得小山一樣高,用耕繩捆得緊緊的。
“過去,村里就俺家這一輛太平車,人們經常借用,閑不住。”曹老漢介紹,“借太平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誰家借車用,只需給車軸加點兒油就行了。”
記者仔細打量著這輛飽經風霜的太平車,發現其4個木輪子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鐵瓦”圍鑲著輪邊。
“每個輪子,100多斤重。”曹老漢說,“車‘走’時,4個輪子轉起來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很好聽。”
老農具,收藏多達30件
水車、耬腿鉆、棉籽壓車、織布機、紡花車……曹老漢收藏的老農具多達30件。
“這些老農具有10多件是家傳的,另外近20件是從十里八村搜集來的。”據曹老漢介紹,他年輕時是木匠,走村串戶做木工活兒,知道哪個村、誰誰家有老農具。“一旦誰家不要了,俺就掏倆錢買回來。”
“這幾年,俺年齡大了,逢集到集市上擺個攤兒,見了上年紀的就打聽哪兒有老農具。”曹老漢說,上年紀的人對老農具的感情都很深,見俺這老木匠對老農具著迷,都很樂意提供線索。
“如果誰家有件老農具,扔到院子里風吹日曬不心疼,花多少錢俺也要把它買回來。但知道珍惜的俺不買。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老農具被糟蹋掉。”曹老漢說。
全部捐獻,不要一分錢
1月6日上午,曹老漢鄭重地來到新蔡縣委宣傳部,說想把收藏的老農具全部捐獻給縣里。
“這些老農具在縣里擺放出來,讓人們看,才有意義。”曹老漢說出了他的捐獻目的,“一是讓人們看長見識;很多孩子甚至是年輕人,不認識它們了,不知道以前的勞動農民也很有智慧;二是讓人們知道它們是干啥用的。知道了用途,才會理解老一輩勞動的艱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三是讓人們體味好日子來之不易。‘餓了香,飽了臭’,以前很多人吃不飽,從不糟蹋糧食。而如今,不少人節儉意識差,浪費糧食。”
老漢的這些想法,該縣縣委宣傳部原汁原味地轉達給了縣里的有關領導。日前,該縣縣政府已有明確態度:給老漢的30件老農具建一個展覽館。
“老農具能發揮‘余熱’了,這是老農具的最好歸宿。”曹老漢心里樂開了花,反復向記者表示:“全部捐獻,不要一分錢;縣里這樣做,老農具又將‘活’出新的價值,這也是俺的初衷。”(原標題:駐馬店老漢無償捐獻30件老農具 太平車已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