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弦道又名“清音”,是流行于平輿、汝南、新蔡一帶的曲種。清代中葉,鼓子曲由開封經周口傳入平輿、汝南、新蔡一帶,開始稱為清音,清音吸收了平輿一帶的民間音樂素材,受到當地歡迎。清末,平輿拔貢萬道同參與改革,動手寫曲,編寫曲目,更大量地吸收民間小曲、俚語,向通俗性、娛樂性發展,使這里的清音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稱為“絲弦道”,成立了“絲弦道社”,影響進一步擴大,不僅在駐馬店一帶受到歡迎,僅汝南、平輿一帶就有班社多個,演唱者350多人,還流傳到湖北、安徽、江西、山東等地。
絲弦道雖源于鼓子曲,由于大量吸收新的音樂語匯,已自成一體,伴奏樂器大鼓三弦,不同于鼓子曲的三弦,保留了古樂器“瑟”,使音樂更顯得古色古香,其曲調柔美、悠揚、細膩、抒情,類似昆曲行腔,尤其擅長表現低沉、哀怨之情,有人說“學會絲弦道,只哭不會笑”。絲弦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唐代“真陽竹枝詞”、宋代古詞、明清俗曲等都有承繼關系,對于研究民間藝術的繼承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目前絲弦道的成熟藝人都在70歲以上,已無力組成絲弦道演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