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王革非,1962年出生于河南駐馬店上蔡縣,1981年參軍,1983年考入位于武漢的軍事經(jīng)濟學院,后留校任教。1995年轉業(yè)在武漢市保險公司上班,2001年創(chuàng)辦武漢野鶴草堂書畫禮品有限公司。
[財智語錄]
“我不是一個商人,也不是一個畫家。但你也可以說我是商人,也可以說我是畫家。”
“我通過繪畫把他的企業(yè)文化體現(xiàn)出來了……價格也不貴,只不過是買件工藝品的價格。”
“同樣是一個名家的畫,你去拿,1000元錢可能他不給你,但我去拿,可能是200元錢就拿到了。你說商業(yè)行為也行,你說感情也行,我最大的資源就是這里。”
“拿武漢市場來說,僅禮品書畫流通一項,保守來說也有10億元,我們一年才做多少錢?”
雖然身為武漢野鶴草堂書畫禮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王革非卻不認為自己是個商人,但也不認為自己是個書畫家。這個憨厚的河南駐馬店人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資產,至于員工的數(shù)量,他說整個公司就他一個人。
他究竟在做什么生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真跡掛歷掘第一桶金
2000年以前,在武漢開畫廊的王革非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一間門面房,幾百幅當代名家真跡字畫,生意卻很清淡。
“那時的經(jīng)營模式基本上就是守株待兔,半年也不開張一次。”王革非事后分析,清高的文化人喜歡去畫廊,但是沒有購買能力,真正能買得起的人,平時又沒有時間去畫廊。當時,王革非雖然意識到畫廊的經(jīng)營模式不切合市場,但如何做,他也沒有好的辦法。
機會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一天,一個駐馬店老鄉(xiāng)給他打電話,有事相求:“你幫我進100本掛歷吧,我們單位過年要用。”當時他想都沒想就直接推辭了:“給你進掛歷,一本賺10元錢,100本才賺你1000元錢,這個太少了,不劃算。”
王革非的小兒子剛好在一旁寫作業(yè),對不耐煩的王革非說:“爸爸,咱們家里這么多名畫,你怎么不做幾幅高檔的掛歷?”
兒子不經(jīng)意的話如醍醐灌頂,王革非一下子如夢方醒一般,“是啊,我家里收藏這么多名畫,何不靠這個賺錢呢?”他馬上找到武漢最有名的畫廊榮寶齋的一位裝裱大師,商量如何把名人真跡做成掛歷。
一個月以后,王革非以自己收藏的名家字畫真跡為依托,裱裝成5本掛歷禮品試賣,“這個禮品的好處是表面上是掛歷,但實際上是一幅名畫真跡。”
不久,一個廣州的老板到了他的店里,非常喜歡這種掛歷式的名畫,馬上以1本1萬元的價格預訂了3本。
2000年一年,王革非做了30多本這樣的掛歷,基本上以1萬元一本的價格賣掉了28本。第二年他擴大規(guī)模,一下子做了100多本,有冊頁,有單張,也有系列的,并且著重打造了一套中國著名書畫家作品真跡,一套價格就在12萬元左右,最便宜的也要幾萬元。后來,這些畫銷售一空。
成立公司做品牌經(jīng)營
順利掘到第一桶金,王革非感覺自己的生活就像突然打開了一扇門,他覺得前面的路豁然開朗。
2001年,嘗到甜頭的王革非注冊了武漢野鶴草堂書畫禮品有限公司,他打算用公司的模式來打造自己的禮品品牌。
在老家駐馬店,他建立了一個繪畫基地,雇了20名專業(yè)畫家,這些畫家全部是全國著名美術學院畢業(yè)的,在繪畫方面都比較優(yōu)秀。其中,12個女畫家組成了“女子十二畫坊”,8個男畫家組成“草堂八家”。
這些畫家上午8點30分上班,下午5點多下班,王革非對他們不做過多要求,就是給他們指定一個題材,讓他們來創(chuàng)作,每個人只畫一種或者兩種。
這些畫家的畫成了他公司的主打產品,企業(yè)開張典禮、賀喜慶祝、企業(yè)活動,都可以預訂王革非公司的字畫。
“我通過繪畫把他的企業(yè)文化體現(xiàn)出來了,比如說一個公司的活動,我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你的企業(yè)文化,在包裝盒上把企業(yè)的標志、口號都突出出來,這樣的禮品比較富有文化氣息,價格也不貴,只不過是買件工藝品的價格。”王革非覺得自己其實是在為那些需要字畫的企業(yè)做有意義的事兒。
據(jù)王革非介紹,這類掛歷禮品單張的價格在300元左右,這20個人一年大概能畫10萬多張。“我的畫成本很低,一個畫家一個月可以畫幾百張,而我所付的僅僅只是每個人每月1000多元錢的工資。”
到現(xiàn)在,王革非的公司發(fā)展有5年了,但據(jù)他自己講,他并不清楚公司有多少資產:“我這個公司就我一個人,我每個月回駐馬店拿兩次畫,給畫家開一次工資,我不算什么成本,也不算什么利潤,賺多少錢我也不清楚。”
看好市場不怕別人競爭
作為書畫“圈子”里的人,王革非對書畫禮品市場非常看好:“就拿武漢市場來說,僅僅是禮品書畫流通一項,保守來說也有10億元,我們一年才做多少錢?空間大得很。”
王革非還有個計劃:再做兩年以后有了扎實的基礎,就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重點打造“女子十二畫坊”和“草堂八家”。
在王革非看來,這種經(jīng)營模式在全國來說還是第一個,有包裝一個畫家的,但像他這樣整批地包裝畫家做禮品生意的,恐怕還沒有先例。
“我不怕別人復制我的模式,誰也學不會。”王革非很自信,“本身我是寫字的,我跟這個圈里的人都熟悉,這是我最大的優(yōu)勢,一般的書畫家都是有個性的人,同樣是一個名家的畫,你去拿,1000元錢可能他不給你,但我去拿,可能是200元錢就拿到了。你說商業(yè)行為也行,你說感情也行,我最大的資源就在這里。我在畫家這里沒有價格的概念,有錢有資本的人你也不敢做,因為你不是這個圈子里的人,但圈子里的人,大部分又是不懂銷售。”
王革非也說不好自己是一個什么身份:“我不是一個商人,也不是一個畫家。但你也可以說我是商人,也可以說我是畫家。”(原標題:王革非:掘金“字畫掛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