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鄉南偏西六里處,曾為五代時期后梁名將王彥章的第五軍寨。王彥章軍紀嚴明,愛護百姓,倍受擁戴。后來,王彥章率軍出征,起寨拔營時,親手栽下一棵榆樹,留作紀念。榆樹近鳳凰臺,得仙風靈氣,長勢旺盛,不足二十年已高達百尺,蔭地半畝。此樹越來越有靈性,王彥章為國捐軀后,樹冠多年中不斷滴出清澈的液體,人們說是它在哭恩公,悼忠良。年深日久,榆錢落地,逐漸成林。至明代,已方圓百里,人們稱那棵老榆樹為樹王。
明初,山西移民李姓遷此定居。后來,牛姓、胡姓、王姓陸續遷來,漸成村莊,叫作榆園。村人愛護榆林,榆林為村民提供柴禾、飼料,民安林茂,瑞氣騰騰。
崇禎十三年,馬應試、梁敏等據榆園聚眾起義,義軍發展至十萬人,馳騁于冀、魯、豫、蘇、皖五省數十州縣。明亡后,又反清復明。清軍進剿時多次大砍樹木,毀榆無數。但樹王卻越砍越旺,直至砍得遍體流血,依然旺盛如故,清軍不敢再砍。
戰亂中,村民四散逃生,村莊被破壞得漸成廢墟。清軍又縱火燒林,決水淹義軍,樹王痛不欲生。起義軍覆滅后,樹王漸漸枯死。樹王身死靈氣不散。戰亂終止后,村民陸續回來,在村西一座高在頂尖的堌堆上及其周圍,重建家園,村名變為尖堌堆。它仍舊護佑全村,人丁興旺,諸事平安。后來,黃河北滾,西自舊城,東至李胡,近三十里沿河線二十個村莊落河。唯獨尖堌堆賴樹王之靈乞求黃河大王,水生木,河與樹素有舊緣,大王允請,落入河中半個村的尖堌堆又安然無恙。后來黃河南移三里,歸還了村址和土地,不再北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