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門打開的一剎那,滿室紅光,炙熱不可近前,一只晶瑩剔透的小瓶子從熾熱的爐火中顯露身影。隨著溫度的迅速降低,它褪去了火紅的輕紗,逐漸展現出一身五彩斑斕的正裝……
“這就是景泰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王五奇指著新鮮出爐的小瓶子介紹。
五代傳承
景泰藍既有青銅、金銀錯鑲嵌藝術之美,又具陶瓷、織錦刺繡之特;其制成過程,更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工藝之大成的民族工藝瑰寶。去年5月,在鄭州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引進項目計劃發布會上,王五奇主持的“銘心掐絲銀胎熔焊景泰藍項目”成功入選創新緊缺人才項目。
發祥于北京的景泰藍藝術,緣何落戶中原?“銘心掐絲銀胎熔焊景泰藍”工藝又有何獨特之處?這與河南工匠王五奇及其家族密切相關。
據王五奇介紹,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宮廷內務府一位名叫王合升的銀胎掐絲景泰藍制作銀匠,避亂回到了老家濮陽清豐,在柳格鄉開了個作坊,起名“景豐堂”。很快,王氏掐絲銀胎景泰藍就在當地傳播開來,并遠銷京津滬乃至新加坡、印尼、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到王五奇這一輩,已是第五代傳人了。
從記事起,王五奇就對景泰藍制作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學藝,他遠赴山西及北京大廠,先后師從畢鐵剛、肖小鴻、程淑美等工藝美術大師,技藝日益精進,視野大為開闊。
在對景泰藍細心揣摩、研究的同時,王五奇發現一個現象:市場中95%以上的景泰藍均為“銅胎掐絲琺瑯”,傳統的金、銀胎掐絲琺瑯由于胎體成本高,基本沒有什么廠家生產。“但銅胎容易生銹,產生的銅綠有毒。”王五奇說,金、銀胎掐絲琺瑯相較于銅胎,具有抗氧化、耐腐蝕及保值增值等優勢。“隨著國強民富,傳統的銀胎掐絲景泰藍工藝一定會走向大眾,受到人們的喜愛。”為此,王五奇決定進軍“掐絲銀胎熔焊景泰藍。”
2012年,王五奇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掐絲銀胎熔焊景泰藍》發明專利。2015年,王五奇與企業合作,在現有的生產體系中引入了銀胎景泰藍飾品和工藝品的制作,開始了產業化征途。
驚艷工藝
帶領記者走進生產車間,王五奇介紹,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分別取決于制胎、掐絲、點/燒藍、打磨和鍍金。“就像唐僧師徒取經一樣,經過大小108道工序后,才能做成一件景泰藍作品。”
“行家看景泰藍,講究‘遠看造型近看花’,這個‘花’就是‘花絲’,屬于掐絲的一種,而掐絲是中國古代八大金工藝之一,所以行話也有‘絲工重于藍工’之說……”王五奇細致地講解著景泰藍工藝的門道,“掐絲要弄好,首先要用筆在紙上畫幾年打基礎,然后才能用鑷子在金屬上‘作畫’。另外,上釉也很關鍵,這道工序講究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以及色彩的搭配。最后是景泰藍咋在高溫電爐里燒,溫度高了流彩容易變色,溫度低了色彩燒不開……”
“在燒藍環節,不同的器形、部位、顏色等對溫度的要求都不一樣,需要對癥下藥、因材施‘燒’,既不能破壞前面的底子,又要在后期加花兒。”王五奇介紹說,1000℃左右可以化白銀,燒藍至少要達到800℃左右,目前電腦程序能搞定的、實現數據化和標準化的還不多。所以只有靠人工才好控制,這憑的就是經驗。令王五奇自豪的是,通過一系列創新工藝探索,目前他已掌握了銀胎景泰藍、花絲鑲嵌、浮雕鏨刻、卡克圖、脫胎景泰藍等絕密級工藝,且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
未來,“河南景泰藍”將向何處發展?如何在設計過程中加入創新基因,充分體現時代特征、引領時代潮流?
“藝術設計領域應當提倡‘設計的善意’,即注重設計的功能性而不是奢侈性,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樸素、有節制、可持續性的鏈條并使之良性循環。”王五奇說,這就要求設計師具有為老百姓服務的責任意識。
景泰藍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王五奇表示,非遺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專屬記憶,他要將這些記憶、“工匠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