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南邊,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陽古城墻。經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1988年正值農歷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學術界和新聞界,并引起***的廣泛關注。1998年是農歷“虎年”,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西水坡遺址,位于濮陽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開挖引黃供水調節地工程中發現, 遺址的西、南兩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時的雄偉古城墻。依法報經文化部批準后,于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掘。該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晉、漢以及黃河淤積層,東 周、商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層。西水坡遺 址發掘清理了眾多遺跡,像灰坑、窖穴、房基、窯址、溝、成人墓葬、兒童甕棺葬、東周陣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遺物,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更重要的是發 現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螺殼堆積。中國是龍的故鄉,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查中,于調節池的西南部發現一處內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經申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從當年6月起,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收獲很大。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簡稱蚌圖,以B1、B2、B3、B4表示之。B1為墓葬,編號M45。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現(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身長1.84米。在其兩側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龍虎相背,龍在東側,長1.78米;虎在西側,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B2在B1南20米處,9月10日在T176中發現,其內容有龍、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東,頭皆向北,相向而立。龍在虎南,張嘴伸舌,可見上下牙齒,嘴南有近圓形蚌堆。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再向東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長2.1米,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現。內容為一只奔虎,頭西尾東,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 龍背騎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組蚌圖,造形獨特、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專家們一致認為,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在形態上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的正宗祖先。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外。國內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其深刻的內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龍本身的現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研究本身。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濮陽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