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龍年,有關龍的故事和傳說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春節期間,有著龍鄉之稱的河南濮陽更是熱鬧非凡,許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參觀“中華第一龍”。因為龍,濮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被世人重新認識。
1月27日,濮陽戚城公園人流如織,大門口舞龍隊用歡快的鼓點和舞姿迎接來自八方的游客,走進公園猶如走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戚城公園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疊壓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漢等文化。
一公里長的戚城古城墻上長滿了蒿草和大樹,不時見喜鵲在樹上飛來飛去,蔓延1公里長的古城墻有孩童在上面嬉戲玩耍,而站在城墻上,捧一把幾千年前的泥土,不由得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而公園里最受歡迎的是陳列館,一位外地游客帶著孩子興致勃勃,說今年是龍年,一定要到濮陽看“中華第一龍”。在陳列館里,一條貝殼組成的龍的圖案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這就是被央視多次報道并被收錄到中學語文課本的“中華第一龍”。
據介紹,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巴,前爪扒、后爪蹬,狀騰飛。而這條蚌殼組成的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考古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俗話說中華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導游小姐這樣介紹。
“中華第一龍”展廳的后街,是濮陽的仿古文化街,這里的很多店鋪出售麥稈畫。麥稈畫是濮陽的特產,又叫麥稈貼,看看用蚌殼擺塑的“中華第一龍”,記者不由驚嘆:它們之間的藝術氣息是相通的,都是擺塑而成的。
濮陽有“顓頊遺都”、“華夏祖庭”之稱,“城濮之戰”、“澶淵之盟”等重大歷史事件也發生在這里,還有戚城、子路墓祠等古跡,還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但在蚌龍出土之前,濮陽的知名度算不上高。蚌龍產生的轟動效應,使濮陽名聲大振,從此有了“龍鄉”美名。
如今,龍文化已成為濮陽人特別珍惜的資源,其喜愛和開發的程度,從一進濮陽地界、聳立在加油站的“小祥龍”身上就可看個大概:紅金大頭,圓亮雙睛,張嘴翹鼻笑嘻嘻,身穿錢紋褂,足蹬旅游鞋……
借助中原經濟區崛起,河南濮陽正依托油氣資源以及農業優勢,大步邁向美好未來。【原標題:八方游客赴濮陽爭睹“中華第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