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成公于公元前629年遷都帝丘后,經過歷代國君的經營,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力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在諸侯爭霸的社會環境下,衛國作為緊臨黃河東岸的國家,成為黃河西岸的晉國控制東方齊魯宋等諸侯的跳板。翻開春秋史典,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的許多著名戰役,如晉楚城濮之戰,晉鄭鐵丘之戰,都發生在這一地區。以解決政治、軍事爭端為目的的會盟也十分頻繁地在衛國舉行。戚城是黃河東岸隸屬衛國的一個小型城邑,面積僅14.4萬平方米,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城,竟然成為諸侯爭奪的焦點。清顧棟高《大事表》中所說:“蓋其地瀕河西,據中國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衛國會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 會盟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盟誓,西周時成為《周禮》的重要內容,諸侯國之間,諸侯國內部國王與卿大夫,乃至家庭成員之間協商大事都要舉行盟載儀式,以示誠信。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中的強者,為解決爭端,常常主持會盟,發號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