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訪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寫在《唐書》中,上了《壽張縣志》,在臺前一帶流傳很廣,人人皆知。
臺前縣孫口鄉(xiāng)有個橋北張村,唐高宗李治就來過這里。這里有位賢人張公藝,因他姓張名藝,鄉(xiāng)里人們尊稱他為公,所以就叫張公藝了。他家九世同居,人口眾多,家庭和睦,南北朝、隋朝都表彰過他家。在公元六六五年,唐高宗李治封泰山,返回長安,路過鄆州境壽張縣去訪張公藝。唐王駐在東營,衛(wèi)隊駐在西營,就流傳著東迎唐王西迎兵的傳說。就是現(xiàn)在的東影唐、西影唐兩個大村莊。
高宗訪賢需過河,修了一座橋后叫古賢橋,就是現(xiàn)在的古賢橋村。村后就是張公藝的家園橋北張村(現(xiàn)有張公祠,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高宗問他九輩子不分家,管理的方法,張答:沒有特別的能為,就是待人忠誠,一個忍字罷了。于是請求紙筆寫子一百個忍字獻給高宗,高宗感激地掉了眼淚,當場給了他物資表揚。唐高宗當場試試他治家辦法,于是給他幾個梨看他怎么吃法。張公藝馬上叫人把梨搗碎,放在大水缸里,添水泡梨汗,叫大家老少輪流飲梨水。
張公藝家里養(yǎng)了一百只狗,都關在一個圈里,從不咬架,每到喂食時缺一個其它都不吃食,所以當?shù)亓鱾髦?ldquo;張公藝家的狗,差一個也不吃食。”后來,唐朝對張家發(fā)生了疑忌,怕聚眾造反,就分發(fā)到各省居住。
筆者謁張公祠寫了一首古風:
九世同居滿庭芳,百忍共處一門香。
隋朝旌表孝友第,高宗慕訪義和堂。
蘭桂叢立千秋在,騰芳秀起萬古長。
仁恕傳家載唐史,祠堂重建再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