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清豐普照寺創建時,琰與大師為尋找合適的木材,踏破鐵鞋走遍了中原大地,最后在山西發現王善人家的松林可梁、可柱、可檁、可椽,稱心如意,就登門去求援。王善人一見到這位遠來清豐的高僧,就以善言相問:“大師缺米缺面盡管講來,散財濟貧是我家之本。”大師回禮道:“貧僧一不缺米,二不缺面,只缺貴府的一片松林,不知善人肯否相讓?”大師的回言出乎王善人的意料,心想:千里迢迢,又隔山山水水,這位老和尚要我的松林有何貴干?莫非于我作戲言,尋思片刻慷慨回答:“只要是大師為我小小的松林而來,任憑取用,寒舍哪有留戀之理。”琰與大師得了王善人的應允,善哉,阿彌陀佛,忙以佛禮相謝。
王善人見大師真的要他的松林,話己出口不能收回,就只好觀看這個老和尚的命運之術了。琰與大師喜出望外地環視了松林一周,就找了數十個民工,兩人一面鋸,剪頭去尾,就地伐截,頭做工酬,尾留樹主,把所截下的樹身統統送進林旁的水井中。善人原來不解其意,后來把樹全送完了,水井仍是空空的,方知樹已到了清豐,又從普照寺的水井中涌出來堆滿了寺院。
與此同時,在建造大雄殿施工中,又驚動了魯班先師下界顯神。一天,忽然有一個衣著爛陋,面孔骯臟的獨目老翁,身背破鋸,手提班斧,行走吃力地尋找工師要活干。工師見到這個貌不驚人的老頭子,以為是來混飯吃的,就心不在意地指著身邊一個不成材的樹墩子說:“你看著去干吧。”這個老頭子就心領神會地玩弄起那個木墩子,密密麻麻地打滿了線,無法打的地方用手畫,誰問他也不言語,多以為是一個傻老頭子。木架已成該上檁了,忽然發現脊檁截短了一尺,急得工師團團轉,這時臟老頭發話了,以責備的口氣說道:“這用著了急嗎?你去用斧子截一下不就長了嗎?”工師對于他興災樂禍的責備,話無好氣地回答說:“我沒有你的本領大,你如果能截長我拜你為師。老頭子真的按照工師的吩咐提起斧子去截檁,真的看著他越截越長,等把檁長夠數以后,忽然老頭子不見了。再去看那個木墩子早已成了一堆木塊子。在施工中,哪里需要木塊墊,任意拿一塊就合適,木塊隨著竣工而用完。傳說后人進入大雄殿,無意中還能看到脊上有把檀班斧扎在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