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藝不僅忍讓治家,還樂善好施,經常為百姓辦好事。
有一天,張公藝在村南渡口閑逛,發現撐船人對過往行人要錢很多,言行極其野蠻。行人在船上稍微不注意,就會遭到他的大罵,甚至挨打。但過往行人都不敢惹這個惡棍,人送綽號“船霸”。
“般霸”的蠻橫行為使張公藝非常氣憤,心想:如果在這里建上一座橋,不就解除過路行人的痛苦了嗎?于是,他就去動員村里有錢的富戶。經過動員,有九家很佩服張公藝的想法,同意集資建橋。張公藝便制定了建橋的計劃,開始建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年過去,一座平坦寬敞的大橋建成了,過往行人沒有一個不稱贊張公藝德高望重的。為了付建橋的錢,張公藝便召集九家來商議此事,結果來了八家,唯獨一家姓唐的沒有來。經過商議,每家拿出一千文錢來,就算定下了。張公藝便只身去找姓唐的。來到姓唐的家,姓唐的說修橋之事他不算數。不但不拿錢,還說張公藝多管閑事。那八家聽說后,都來勸說張公藝到衙門去告他,說姓唐的不是東西,明明說好了的又反悔。張公藝說:“別與他計較了,姓唐的是小人,我再拿出一千文錢來不就解決了嗎?”大家佩服他的忍耐精神,都不再說別的了。這事被皇帝聽說了,特賜名“古賢橋”。
唐高宗李冶麟德二年封泰山,回京城長安時,路經壽張縣,跨過此橋訪問張公藝,稱此村為“訪賢村”,后來又把村名改為古賢橋村。后因該村居“古賢橋”北面,故今村名叫“橋北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