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發型,民國時期,成年男子去掉了前清時的大辮子,官場人物多留大背頭,俗稱“洋頭”,農村男子則多剃光頭,婚后婦女前留“留海兒”,兩旁留兩綹頭發齊腮,其余頭發梳于腦后為腦后髻。小女孩則沿用舊俗。不剪發,前有“留海兒”,腦后扎一長長的獨辮。男孩則多在頭的前上方留一片頭發,共余剃光。1960年后,男子興短發平頭、分頭、大背頭,農村老漢仍留光頭。青年女子多留長、短辮及短發頭;已婚婦女為剪發頭,老年婦女仍舊為腦后髻。近幾年來,多從新尚,成年男女多整流行發式。冠戴方面,民國時期小男孩春秋季串親戚、節日戴“公子帽”(俗又稱“生子帽”),冬季戴虎頭帽。女子多扎頭巾。成年男子戴獨蓋夾帽,俗稱“兵帽”。老年婦女則戴兩邊齊耳、前齊眉、后露髻的黑夾帽。1960年后,農村男子毛巾裹頭盛行,并以毛巾的頂式和顏色分別老少。近些年冠戴多從時尚。服裝方面,民國時期,富貴人家男子多著“長袍馬褂”,貧苦人家男子冬穿對襟小襖,春秋差汗褂、長褲。好均著大襟大腰式的褂褲。鞋襪方面,解放前,平民穿“兩道眉”鞋為常。新婚男子,鞋上還有妻子精心制做的“云子鉤”(狀如鉤云的圖案)。冬天穿黑色粗布做的駱駝鞍狀的棉鞋,俗稱“駱駝鞍”。成年女子由于裹足,多穿前頭尖的“一馬光”鞋,有的上面繡花,稱繡花鞋。小兒生下所第穿一雙鞋做成貓頭狀,前部有眼有眉,故又稱“眉眼鞋”。這種習俗至今還保留在農村。解放前,男襪多為布襪,這種襪筒和底分開做,襪底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