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日,雞鳴即起,穿著新衣,開門迎神。早飯吃水餃。飯后親鄰族里相賀拜年,歷時很長,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始告結束。拜年次序先長輩,后平輩。民間有“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慣。初四以后,次要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年。兒孫輩給長輩拜年,長輩須贈以壓歲錢。建國后,拜年禮有變化。農村中保留不少舊習慣。城鎮機關單位同事間到家說聲“新年好”,以煙、果、瓜子相待,寒暄片刻即走。近年來,組織大型團拜活動,免去不必要由繁瑣。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說。早餐搶早,多吃湯圓,象征早種早收。天黑后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玩燈、觀燈、舞獅、玩龍、放焰火。十五夜晚用面做成雞、鴨、鵝、豬,棉桃、麥垛等各種形制的面燈,入夜后分別置于大門口、牛欄、豬圈、雞圈等處,象征新的一年六畜興旺。濮陽縣舉辦燈展,一些組織燈火游藝會,形制各異的燈具排列街道兩側,五光十色,爭相斗妍。
清明節:三月初(公歷4月5日前后)。是日,家家早起,折柳枝插于門首,男女也身戴柳枝,民間有“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人們郊游、踏青,到先祖墳地燒紙祭拜,除草培土。濮陽縣農村有的宗族于此日集族人于祠堂祭祖,謂之清明祖。目前,插柳習慣已不多見,掃墓圍墳仍很盛行。學生至烈士陵園獻花圈,舉行紅領巾和團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