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柳子戲的歷史
2013/11/21 16:50: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柳子戲舊稱“柳子腔”,因粗細曲牌三百余支,故又名“百調”或“北調”。系豫、魯、江、淮弦索曲令《黃鷹兒》、《傍妝臺》、《打棗桿》、《鎖南枝》、《駐云飛》、《山坡羊》等發展演變而成。是流行于山東、河南、冀南、蘇北及皖北的古老劇種。據李開先《詞濾》載,此類俗曲小令明正德年間即在濟南章丘廣為流行。
《燕蘭小譜》亦有“吳下傳來補破缸,嘀嘀嗒嗒柳子腔”記載。清康熙年間,蒲松齡曾采用俗曲演唱形式,編成戲曲題材的俚曲。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綠園脫稿的《歧路燈》亦有“山東弦子戲”之名,清中葉,北京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說,其“東柳”即指此戲。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山東普進和尚首先把柳子戲傳到濮州(今范縣濮城鎮)北關,并收徒傳藝成立“玩友班”,演出《三義碑》、 《黃秀娘游寺》等。
同治四年,山東鄄城馬家溝李姓,逃荒至南樂縣楊村鄉程莊,在好友李德恭、張望斗支持下,收徒教戲,演出《秦英掛帥》、 《張達德游寺》、 《鞭打蘆花》、 《趙匡胤坐監》、《改金牌》等三十余目。
同冶十年左右,普進病逝,其弟子丁新志等分別授徒創班。升把柳子傳到黑龍江。
同治十二年,清豐洪秀以郭偉清為主組建洪家柳子班并任管主。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濮州“春夏大旱,秋飛蝗,牛病瘟,黃河決堤” (見濮州志),藝人為求生計,四散謀生。丁新志弟子又分別到山東魚臺、曹州、曹縣組班。光緒五年,柳子由山東曲阜傳入臺前縣橋北張,古賢人張公藝后世族孫張興善組建張家柳子班,演出《竇娥冤》、《火焰山》、《韓骷髏搶親》、《鯉魚精》、《蝌蚌精》、《相游車》、《姜老背姜婆》等,閑時聚演晝夜不散。
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濮州時世好轉,丁新志重組三十人眾的柳子班,演出《小指路》、《郭巨埋兒》、《馬前潑水分》、《大香山》、《對金磚》、《孫安動本》等一百余出。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清豐白馬楊、范石村,班營、夏固,楊橋、官路邊,西楊町相繼組建柳子班,于春節農閑作會友聯合演出。后白馬楊聘洪家班王玉良、秦希安組建窩班,與洪家班同臺演出,稱“白馬楊新班”。
1921年,南樂縣南關組建柳子班,于春節,上元作娛樂性演出,觀者如潮,數日皆然。
1937年日本侵華,時局動蕩,服裝道具被日軍焚燒破壞,濮州諸班解體,清豐、南樂、臺前班等亦偃旗息鼓,
1949年,清豐白馬楊班在楊春田倡導下重新恢復。1951年該班楊兆禹、楊洪澤參加濮陽專署召開的少數劇種座談會,回班后,演員每人獻麥三斗,自制棉花頭箱,正式對開營業演出。1953年被清豐縣政關接收為專業劇團,1955年正式命名為“清豐縣光明劇社第七團”。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劇目《李三娘》獲演出獎和演員獎。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清豐柳子劇團三次被砍傳五世的臺前縣橋北張張家班也逼使解體。1978年,清豐柳子藝人數次進京上訪,獲準恢復,為濮陽市唯一幸存的柳子劇種。
柳子戲音樂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聲腔組成, “越”、“平”、“下”、 “二八“四類曲調間用,聲腔清脆甜潤,悠揚委婉柔美,腳色分工細致,表演粗獷豪放,傳統曲牌粗細三百余支,今存近二百支。唱牌分四種:越牌如《黃鷹兒》、《楚江秋》;下調如《步步嬌》、《駐云飛》、《臘梅花》;平調如《鎖南枝》、《葉兒落》;二八調如《風入松》;《三叉棵》等。弦牌如《朝天子》、《普天樂》,嗩吶牌如《紅繡鞋》、《玉芙蓉》、《將軍令》等。
據傳唐太宗曾在柳子戲中扮皇帝,故號稱“唐忠”,后孔府后裔組班扮演,制服造箱,稱“孔箱”。鑒于此端,不謝賞賜。【原標題:清豐柳子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