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棗梆戲的淵源及發展史
2013/4/17 11:34: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棗梆戲發源于梁山縣拳鋪鎮方廟村,屬于古運河文化的一種產業。
1607年,有從山西晉東南望城頭到山東來做生意的人,落戶于方廟村,開辦豆腐房。一天,下了大雨,幾個工友閑聊,其中一個說:我會唱戲。眾工友十分贊同,當他唱了幾句時,眾工友便哄堂大笑。因他是山西人,用的是山西地方方言,頗有蠻意,因此眾人大笑。這樣,每逢陰天下雨,眾工友以耍笑的形式就逗他唱戲。久而久之,眾人反倒聽慣了,便也跟著哼了起來,這樣,村上一些熱戲的后生也跟著學了起來。過了幾年后,村上的一些老年人便讓他當師傅,教了四十多個徒弟,又學了折子戲,有《曬鞋》、《燒皂》、《時遷》等。至此戲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因為那時文化活動罕見,五里八鄉的便去請他們到本村上去唱。由于經常演出,唱戲的人都基本上不缺吃穿。這樣一來學戲的人一多,就得分開班下鄉去唱“板凳頭”。來請唱戲的也絡繹不絕。
那時的戲,比較單一,唱腔板式也少,僅是山西上黨梆子的唱板。到了1650年,山西老藝人老了,戲發展的范圍也比較大了,便產生了組團化裝演出的念頭。由于自己不會化裝,便在山西又請來了潘朝緒老先生,潘朝緒老先生是個多面手,打、唱、彈、拉樣樣精通,這樣一來,前來學戲的更多了。潘老先生來到魯西南以后一面傳授技術,一面搞戲劇服裝,并組建成立了第一個演出團體——義盛班,主要演員有:如意,二分頓子,二狗旦,大雞,小雞等。戲已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得給這個劇種起個名字了,山東藝人就因戲是山西人教的,因此就叫“”(單人旁,右上部一個“山”字,右下部一個“西”字)梆。由潘老先生帶領的“”梆劇社走遍魯西南地區,黃河兩岸,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招待和歡迎。
但由于當時社會制度處于封建社會,人民要經常受到戰亂的襲擾,饑餓的忍受,洪水災害的侵襲,對于戲劇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到了清朝末年,“”梆西已經發展到了河南濮陽、河北的邯鄲、山東的整個魯西南地區,尤其梁山縣的大張、靳莊、代那里、張那里、沙沃李、賈固堆等地區極為盛行。鄆城縣的郭屯、大樊莊。鄄城的吉山,曹縣、菏澤、定陶、單縣、巨野等地區都有了“”梆劇社。由于“”梆戲限于山西上黨梆子的幾個唱腔版式,還不夠完美,于是山東老藝人經過多年的探討研究,發掘了流傳在古皇宮的曲子,融化在“”梆戲里面。如“”梆戲的慢板、二板套、流水板、二板花腔、流水花腔、一串鈴等,這些小旦唱腔都是古皇宮的曲子。笙琴細樂伴奏,優美悅耳動聽。由于“”梆戲發展的更加完美,劇團也呈放射型向四處發展,老師收徒,學成后,徒弟再收徒。這樣一來,“”梆就遍布了整個魯西南地區。當時最有聲望的就是今鄆城縣大樊莊的樊五扎、樊欣賢、吳鳳珠,他們打的科班也最多,樊欣賢打的是“祥”字科班;吳鳳珠打的是“圣”字科班。“祥”字科班最有影響的有:祥謁、祥軒、祥成、祥義、祥鼓等三十多個演員,他們又分別打了科班,祥謁在今鄆城縣的李樓、呂公堂、梁山的大張、代那里、靳莊分別打了科班,弟子比較有影響的有:張慶本、張慶寒、張慶久、張廣義、劉現余、張思寶等人。吳鳳珠則在方廟又重新教科班,學員也比較多。
解放前有兩個比較大的演出團體——義盛班和曹州文工團。義盛班在抗日戰爭時期歸昆山縣,后又歸難旺縣,五零年劃歸梁山縣,被國家登記收編,名為梁山縣棗梆晨光四團。曹州文工團被菏澤地區收編。
1960年,棗梆劇團由梁山、鄆城、菏澤組成的代表隊參加全省戲曲匯演,在審驗節目時,時任省委書記的譚啟龍發現山西人與合體字“”,認為帶有諷刺意味,隨以劇團擊節所用的梆子皆棗木制作,建議改“”為同音字“棗”,從此,該劇種正式定名為:梁山棗梆。
棗梆戲,具有濃郁的鄉土色彩和地方風格她既有上黨梆子的特色,又有古皇宮的曲調。所上演的劇目由老藝人口傳下來的有100多回,大多取材于民間演義小說,如歌頌古代忠良的《天波樓》等,反映古代愛情的《代洲緣》、《蝴蝶杯》,《珍珠塔》等;有歌頌古代為官司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徐龍鍘子》等;有鞭撻封建社會藐視婦女制度的《三開膛》等。在藝術方面家底雄厚,腳色行當齊全,分工嚴格,表演程式完整,具有獨特的風格。棗梆戲是梆系流派板腔體制的劇種,有豐富的音樂唱腔,獨特的曲牌,行當齊全,唱腔版式有27種,是當今戲曲劇種中版式最多的一個劇種。
近幾年,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戲曲不景氣,演員們都棄戲經商,外出打工,當初在魯西南發展起來的棗梆劇團逐漸化為烏有!使這個古老的劇種瀕于滅絕的地步!為了保住這一稀有瑰寶,在梁山文化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76歲的棗梆老藝人張慶本老先生重新傳藝,由棗梆戲第九代傳人張凡和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招收學生四十余人,練功學習、培養、棗梆戲的后代傳人,挽救了古老的棗梆戲,保留了棗梆戲的種子,并籌資購置了戲衣、舞臺、燈光、音響、電腦字幕等設備,繼續送戲下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2003年5月份,為了配合抗擊非典的宣傳工作,自編、自導、自演了小戲劇《親情》,由梁山電視臺拍攝成電視專題片播放,有力地配合了防非典工作。山東省財政廳舉辦的《會計城信建設年》文藝會演中,又自編自演了戲曲《把關》和《孫二娘辦公司》,演出后受到市、縣領導的高度贊揚。在全國“國花杯”戲曲大賽中有四位演員得獎,榮獲一銀三銅。 2004年9月十一部傳統戲被齊魯音像社錄制成光盤在全國發行。2004年元月10日這個古老的稀有劇種,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帶著梁山70萬人民的希望,帶著自己創作的古裝戲《羅通掃北》,參加了濟寧市專業戲曲文藝會演,在濟寧市最豪華的聲遠大舞臺,一展風貌,榮獲十一項嘉獎,受到了市文化局領導和專家評委的好評。棗梆戲目前面臨的困難很多,演員年齡偏大,設備老化無接班人,已經到了瀕危的地步。【原標題:梁山棗梆戲的淵源及發展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孔孟之鄉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