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班社是鴉片戰爭以來至20世紀50年代初柳子戲生存和傳播的惟一形式。柳子戲百年班社史可劃分為五個前后相連而又交錯的階段:19世紀中期散落各地的班社演唱活動;王福潤等名師的科班教學生涯;清末民初各大班社的更替與繁榮;抗戰時期幾大班社的慘淡經營;建國前后的班社整合。
關鍵詞:戲曲史;柳子戲;近現代;流布;班社
柳子戲是蘇、魯、豫、皖、冀五省結合部底蘊豐厚、影響深遠的地方戲曲劇種,在晚清、民國時期非常繁榮,而如今卻已瀕于消失。受話劇作為中國現代主流戲劇樣式的眼光遮蔽,包括柳子戲在內的地方戲曲大都沒有真正進入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戲劇史研究的學術視野,學界對近、現代文化語境下地方戲曲的歷史流布、劇目特色、文學價值與現代轉型的研究十分薄弱。
本文作者以柳子戲為個案進行研究,通過細讀柳子戲的絕大部分劇本、學術論文和專著,走訪老藝人,查閱地方史志、檔案,在民間班社是近、現代柳子戲生存和傳播的惟一形式的認識基礎上,對所能搜集到的班社資料進行整理,描繪了一幅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百年間的柳子班社圖譜,并對個別史料進行匡正。
一、近、現代柳子戲研究的現有史料基礎
由于建國之前的地方戲曲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并且從業者文化水平、社會地位普遍較低,所以其歷史記錄十分缺乏,柳子戲也是如此。此處所說的“現有史料”,特指柳子戲研究者紀根垠等人通過采訪、搜集并整理到《華東戲曲劇種介紹·第四集》(華東戲曲研究院編,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版)、《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李趙璧、紀根垠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柳子戲簡史》(紀根垠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等書中的建國以前各種書籍、報刊對柳子戲發展、活動、流變所作的歷史記載,這些成果最后被匯集至中國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山東卷》。這是其他書籍、報刊、互聯網上有關柳子戲歷史文字的來源,也是本文作者切入該劇種研究的基點。
《中國戲曲志·山東卷》把柳子戲在清末民初時期的活動情況總結為如下語言:
“清末民初,山東柳子戲職業班社,以運河為界,分為四路。西路:曹縣的義盛班,由張慶云領班,濟寧的孫家班(孫狀元府創辦),活動在菏澤、濟寧一帶。東路:由李家興領班,活動中心為費縣、臨沂等地。南路:張敬友掌班,活動在蘇北、豐縣。北路:由苗發云組班,以章丘為活動中心。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酷愛柳子戲,孔府的樂舞生能粉墨登場,稱為‘孔家班’,很多老藝人曾向他們請教學習過。”[1]
對于抗戰開始至建國之前的柳子戲歷史蹤跡,《中國戲曲志·山東卷》這樣總結: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柳子戲遭受摧殘,萎靡凋零,藝人們有的改唱其他劇種,有的歸鄉務農,只剩下個別班社仍在慘淡經營、堅持演出。如曹縣大曾班,以張春雷為主,活動在曹縣、菏澤、東明、滑縣一帶;小曾班,以王福潤、孫家義等為主,活動在巨野、陽谷、館陶、濮陽一帶;濟寧孫班,以劉云駟、李文遠為主,活動在濟寧、嘉祥、曲阜、泗水、寧陽一帶。在此期間,臨沂地區還有半職業和業余劇團,如界湖班、小河莊永字班、岸堤班、北沿汶班等,經常在當地農村演出。”[2]
二、柳子戲民間班社百年歷史流布
在對柳子戲的考察中,一個重要命題從歷史中走出:民間班社是晚清民國時期柳子戲生存和傳播的惟一形式,圍繞著民間班社,各種演出、教學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為了便于敘述,本文把此時期柳子戲的班社活動分為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是一個前后互相交叉的、持續的演進過程。
1、臨清、清豐、濟寧、曲阜等地的班社演唱活動與其對人才的培養、積淀
鴉片戰爭后幾十年間柳子戲留下的記載很少,但依然能夠看出其興旺的跡象,主要表現在臨清、清豐、濟寧、曲阜等地持續的演唱活動上。本文作者認為,這些演唱活動不僅培養出了一大批骨干演員,也培養出了一些卓有成就的專業教師,為下一階段柳子戲的繼續發展、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運河沿岸的重要工商業城市,山東臨清及其附近地區戲曲演出紅火異常。原清平縣田莊(現屬臨清市松林鎮)的柳子戲演出活動從清朝道光年間持續到建國以后,代代相傳。田莊的老藝人自稱該劇為“吹腔”,傳下了19世紀中期的抄本60多套,對此,《大眾日報》2003年曾作了報道:“田莊的吹腔劇團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中間歷經朝代變遷、政權更迭,從未停止過演出。令人稱奇的是,作為一個純粹由莊戶人組成的劇團,能排演成本大套40多出折子戲。村里至今珍藏著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戲文手抄本,且戲文唱詞都是嚴格按照曲牌填寫的文言唱詞,這些唱詞經過一代又一代田莊人口傳身授,生生不息。”[3]這60多套手抄本中,現存最早的是道光30年(1850年)抄寫修訂的。對這些劇目,中國戲曲研究院曾復抄39個,山東省戲曲研究室經過幾次努力,才得以通過照相技術獲得了一部分抄本,這些抄本中的大部分已收入《山東地方戲曲傳統劇目匯編》(山東省戲曲研究室編,共九集,68個劇目,未正式出版)。
河南清豐的柳子戲當地稱“百調”或“北調子”。據《清豐文史資料》,清豐柳子戲開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日戰爭爆發后,清豐柳子戲逐漸衰落。”[4]清豐縣西關的洪家大班在光緒初年已享有盛名,后來的一些名演員如臨清田莊的夏慶齡、曹州(菏澤)的王福潤年輕時都曾在清豐縣洪家班搭臺演出。除洪家班外,清豐縣還有白馬楊等7個戲班存在。
同臨清一樣,山東濟寧也是運河岸邊的工商業城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豐三年(1853年),濟寧玉堂醬園的經營者孫玉庭家里相繼出現孫毓溎和孫如僅兩個狀元,其家被稱為“孫狀元府”。孫狀元府里曾成立過柳子戲班,主要演員有姚天機等。
自順治十七年(1661年)到民國初年,柳子戲班在晚清頻繁出入于曲阜孔府,重要演員有劉仰田等,76代衍圣公孔令貽也經常“粉墨登臺,與藝人同臺演唱。”[5]
除以上四地的名演員和持續、正規的戲班演劇活動外,魯西南等地當時還有一些“玩友班”存在,留下了名旦戴金枝一天曾連續唱15次《鋸大缸》的傳說。
2、姚天機、王福潤等人的演出與科班教學生涯
柳子戲在晚清民國時期的繁榮與姚天機、王福潤等名師的博聞強記與辛勤培育無法分開。
姚天機曾在孫狀元府班演戲。“咸豐初年(1851)左右,由演唱紅臉的藝人姚天機在魯西南創立科班,培養人才,到處演唱,當時深受群眾歡迎的演員有:十里轟,蓋山東,琉璃水眼,張道洪等。”[6]可以說,姚天機及其培養的學生的演技達到了19世紀中期以后若干年內柳子戲的最高水平,推動了劇種的發展,并增強了魯西南一帶受眾的欣賞需求。
姚天機之后出現的最重要的柳子戲教師為王福潤。“曹州的柳子戲老藝人王福潤,約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受到洪家班邀聘,應工小生行當,當時他才十幾歲,參加名班演出,有些怯場,演出《白兔記·回圍》中的劉承祐后,博得好評,于是連續在清豐、南樂一帶演出十余年之久。”[7]王福潤沒有文化,但博聞強記,對柳子戲傳統劇目,“不拘生旦凈末丑行當,無論唱白科介”[8],全部能夠背誦下來。現如今能夠看到的柳子戲劇本,大多數是王福潤等藝人的口述本,為建國后傳統劇目的記錄、整理活動做出了巨大貢獻。王福潤向京劇學習了程式和基本功的訓練規范,為以后的教學打下了基礎,請一些文人修改劇本,使柳子戲唱詞賓白典雅動聽,并帶上了時代的烙印。王福潤最大的貢獻在于對柳子戲人才的培養,他先后擔任曹縣大、小曾班,定陶宋樓班、巨野孫家義班與后來的鄆城工農劇社、山東省柳子劇團的教師,20世紀最著名的柳子戲演員多出其門下。可以說,沒有王福潤,就沒有柳子戲20世紀的繁榮。
3、清末民初各大班社的坎坷更替與相對繁榮
清末民初,柳子戲繼續活躍于魯南、魯西南、豫東、蘇北、皖北、冀南一帶。紀根垠在《中國戲曲志·山東卷》中把此時期柳子戲的活動以運河為界,分為東、西、南、北四路,這種總結固然清晰,但由于缺乏詳細史料,不一定符合當年實際。比如:這里被分成東西兩路的濟寧、曲阜的柳子戲班實際上是人才互相流動、演出互為影響的親密團體,理應屬于同一路。在《柳子戲簡史》215頁,紀根垠又把濟寧孫家班劃為北路,自相矛盾。況且除了以上戲班外,這個時期還存在其他一些有名的戲班。本書作者經過收集、整理、歸納,把清末民初的柳子戲班社活動情況分列如下:
⑴、曹縣曾禮堂科班之大曾班(長興班)
“曹縣孫老家鎮溫樓村曾禮堂科班是柳子戲班,始于1915年,管主是該村的曾禮堂,故簡稱曾家班。”[9]山東曹縣文史資料人員認為曾家班“共培養了三期學員,按入學早晚,分為春、秋、明三代。第一代(1915年—1921年)為春字輩;第二代(1922年—1928年)是秋字輩;第三代(1929年—1935年)為明字輩。”[10]這里的“春”字輩學員即為大曾班,“秋”字輩學員即下文將說及的小曾班,“明”字輩學員為大曾班學員巨野縣人孫家義(孫春花)自辦科班的學員。如一定要按輩份排序,“秋”和“明”中間還有曾班弦手宋廷振自辦的以“冬”字為輩的定陶宋樓班。“春”、“秋”、“冬”、“明”四大科班是一個前后相連的體系,都聘用王福潤等人為師,培養了一大批著名演員,這些演員日后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的主干力量。
大曾班(長興班)的創立時間有紀根垠1910年說、曹縣文史委1915年說之別。菏澤藝術學校柳子戲教師王繼星曾告訴本文作者:“當時的歷史都屬老藝人后來的回憶,互相矛盾不足為怪。既然是科班,都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六年,對入學及出師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對著名演員張春雷入學的時間,紀根垠做了記載,1904年出生的張春雷“十歲入曹縣溫樓曾家長興科班學戲。”[11]由此推之,本書作者認為大曾班創立時間應為1914年。
大曾班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張春雷(后為山東省柳子劇團副團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孫春花(孫家義科班創始人)等。
⑵、曹縣曾禮堂科班之小曾班(義盛班/義勝班)
在大曾班“到處受歡迎、收入豐裕”[12]的情況下,曾禮堂又創辦了小曾班(義盛班/義勝班),創立時間不詳,紀根垠認為和定陶宋樓班創立時間均在“二十年代末”[13],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何秋云(何芳善)、張秋玉(張興成)等。
⑶、定陶宋樓班
山東定陶宋廷振自辦科班,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李冬蓮(李永秀)、鄭冬秋(鄭蘭亭)、何東明(何芳重、何冬明)等。
⑷、巨野孫家義班
山東巨野孫春花自辦科班,培養出了崔明雨(崔先德)、侯明山等名演員。
以上四大科班標志著20世紀初至抗戰前魯西南菏澤地區柳子戲的輝煌歷史,演繹出了當時該劇種的最高成就。
⑸、濟寧孫狀元府班(孫家班)
這個時期,孫家班活動在濟寧周圍,著名演員有讓觀眾“押了房子賣了地,一心要聽小桃的戲”[14]的劉云駟(“小桃”)、李文遠(“一錠金”)、劉仰田等。
⑹、曲阜孔府班
曲阜孔府的演戲活動繼續進行,主要演員有李文遠、劉仰田等。
⑺、豐縣張敬友(張景友)班
《中國戲曲志》中說:“南路:張敬友掌班,活動在蘇北、豐縣。”而江蘇省豐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年編纂的《豐縣文史資料·第8輯》記載,豐縣柳子戲名演員楊厚善,1895年15歲學戲,1904年搭張景友班。此處的“張敬友”與“張景友”應為同一人。
⑻、單縣楊福田班
據《豐縣文史資料·第8輯》介紹,豐縣楊厚善,1909年加入單縣楊福田班,1914年轉入曹縣溫樓曾禮堂班,后成為掌班。這也為本文作者關于大曾班創立于1914年的說法提供了佐證。
⑼、章丘苗發云班
不詳,有待進一步考查。
⑽、臨沂李家興班
不詳,有待進一步考查。
⑾、各地業余劇團
山東沂南、莒南、泰安、汶上、鄆城、曹縣、臨清、陽谷、夏津以及河南、河北、蘇北等地的業余劇團演出也經常舉行,非常紅火。
本時期的主要班社大都由地主、官員主辦,經濟條件好,群眾需求大,柳子戲呈現出中興的局面。
4、抗戰時期幾大班社的慘淡經營與劇種的逐漸衰敗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柳子戲遭受摧殘,萎靡凋零,只剩下幾大班社仍在慘淡經營、堅持演出。
前文已述,《中國戲曲志》曾載:“曹縣大曾班,以張春雷為主,活動在曹縣、菏澤、東明、滑縣一帶;小曾班,以王福潤、孫家義等為主,活動在巨野、陽谷、館陶、濮陽一帶;濟寧孫班,以劉云駟、李文遠為主,活動在濟寧、嘉祥、曲阜、泗水、寧陽一帶。”這里的“大曾班”應該指的是1935年以張春雷為首組成的新的柳子戲班。《戲曲之鄉》中曾提到,1935年,“由張春雷組成一個柳子戲班,在東明、菏澤、豐縣、曹縣一帶演出,直至抗戰時期也沒停止。”[15]“小曾班,以王福潤、孫家義等為主”,應為小曾班、孫家義班的合流,1942年,改為“公義班”,1944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改名為“新聲劇社”。本文作者認為,大曾班也在建國前加入了新聲劇社,否則就沒有張春雷等人后來從新聲劇社出走一事。除以上班社外,本時期定陶宋樓班繼續活動,一直持續到建國之前。
1940年,山東單縣賈舉人曾成立柳子劇團。菏澤、巨野、鄆城、曹縣、定陶等地的“玩友”班,臨清田莊、東平、臨沂、泰安一帶的業余劇團都曾在本時期展開活動。
《柳子戲簡史》中記載,抗戰期間,臨沂地區的八路軍戰士曾利用柳子戲形式編演新劇,進行宣傳活動。時任八路軍115師教5旅宣傳隊長的王汝俊曾編寫新劇《王二懶春耕》,在魯南革命根據地演出。雖然這種嘗試只是曇花一現,畢竟預示著柳子戲新的戲曲人生即將來臨。
5、建國前后的班社整合與大規模戲改的前夜
經歷了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時期的社會動蕩,演員們收入微薄,難以維持演出生活,建國前存在的柳子戲班社已經寥寥無幾,并紛紛改名(改制)為“劇社”或“劇團”,其中,定陶宋樓班于1948年遷至山東鄆城,主要演員有劉進堂、鄭蘭亭、張興成等,1950年定名為鄆城縣工農劇社。“建國初期,山東境內的柳子戲職業劇團有鄆城縣工農劇社、復程縣新聲劇社、曲阜縣新生劇社、嘉祥縣人民劇社等。”[16] 河南清豐楊春田倡導成立的白馬楊班于1951年改組為清豐縣柳子劇團。
1953年,由于對新聲劇社被改為四平調劇團不滿,張春雷與何芳善帶領一部分藝人離開復程縣,參加了鄆城縣工農劇社。曲阜縣新生劇社由原濟寧孫家班的李文遠等人組成,嘉祥縣人民劇社由楊漢春、苗悅芹等人組成,后兩班解散,主要演員都參加了鄆城縣工農劇社。從此,在山東省境內,幾大科班爭榮的局面結束,鄆城縣工農劇社一枝獨秀的局面形成。
對于該劇團的名字,目前所見到的書籍、互聯網上的文章都是“社”、“團”混用,沒有區分。菏澤藝術學校柳子戲教師王繼星告訴本文作者:“鄆城縣工農劇社一開始名字就是‘劇社’,在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之前改名為‘鄆城縣工農劇團’。”
1950年7月,山東省文聯成立了地方戲曲研究室,開始了柳子戲資料的調查收集工作,1952年10月,山東省文化局成立了“戲曲劇目審定組”,1953年5月,“山東省戲曲工作組”成立,全省的戲改工作全面鋪開。柳子戲和其他劇種一起,開始了革新和嬗變的另一段戲劇性歷程。(作者單位:菏澤學院中文系,原載《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注:
[1][2][6]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山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10月第1版,第86頁,第86頁,第86頁。
[3]齊軍,楊林鴻:《百年流轉聽吹腔》,《大眾日報》2003年4月18日。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清豐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清豐文史資料·第三輯》,1989年,第108頁。
[5][7][8][11][12][13][14][16]紀根垠:《柳子戲簡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12頁,第117頁,第127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5頁,第119頁,第220頁。
[9][10]]15]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戲曲之鄉》,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43頁,第243頁,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