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shǐ
【史姓起源】
1.源于媯姓,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氏倉頡,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傳說,倉頡為河南南樂人,另一說為馮翊人(今陜西大荔),黃帝時期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在史籍《路史》中記載,他能夠“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后來,史皇創立了象形文字,結束了遠古時期結繩記事、刻痕為史的漫長歷史,將人類帶入文明。據說,在倉頡創制出文字的當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在他逝世后,人們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樂)。倉頡的后裔子孫們為紀念他,便取他在世時擔任的“史官”官職稱謂作為姓氏,稱史氏。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倉頡為得姓始祖。
2.以官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稱“作冊佚”、“尹佚”。主要職責是記錄天子言行。有人將史佚名與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四圣”。其后以“史”為氏,世代為史官。
尹佚是見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獻多把他推為史氏始祖。相傳尹佚為人正直,忠于職守,與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當時“四圣”。他曾經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并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極受周王的賞識。尹佚終身為周朝太史,歷史上又稱他為“史佚”。他的子孫便世襲史官一職。史佚的子孫后便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史氏。
3.為“昭武九姓”之一。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本為西域胡人,為漢代康居國支庶,原居于祁連山下昭武城(在今甘肅省臨澤縣境內),為匈奴所敗,遷居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建立康、安、曹、石、米、何、史、大、尋、戊地九姓政權。史國故址在今無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之南。一度屬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后為史氏。
4.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為君長。后屬茹茹(蠕蠕),阿史那最為首領。后周末年,遂滅茹茹,霸強被土,蓋百余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代開元年間更為史氏。
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還比較弱小,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淵。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漸強大起來,這部分族人回歸阿史那部的頡利可汗,與唐王朝對抗。唐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將軍李靖與阿史那部戰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徹底擊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蹤俘頡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盡卷。”阿史那部十余萬人被卷裹內遷,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即有改漢姓為史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