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源于濮陽
黃帝時代,今濮陽地區是華夏族和東夷族交接地區,黃帝不得不在此設重兵防守。于是,把長子玄囂派到了古清河上游的頓丘(今清豐縣西南固城一帶);把次子昌意派到了頓丘之北的昌樂(今南樂縣西北吳村一帶)。《明一統志》:“南樂縣界有昌意城,黃帝之子昌意所筑。”當初,昌意城和黃帝史官、造字圣人倉頡部族的基地同在一地。今南樂縣西北18公里吳村一帶仍有昌意城遺址和倉頡陵、廟、造字臺,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顓頊時代,帝丘(濮陽)是帝顓頊都城。《左傳•昭公十七年》:“衛,顓頊墟也,故為帝丘。”《竹書紀年》:“顓頊居濮。”《漢書•地理志》:“東郡濮陽故帝丘。”位于濮陽老城十字街中心的四牌樓坊,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初建時南匾“顓頊名都”,今東匾“顓頊遺都”。據考證,揮公幼年生活在其父玄囂青陽氏封邑頓丘,年長在帝丘為顓頊輔臣,受封得姓于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