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先琴 通訊員尚彥)“濮陽近年不斷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尤其是龍山時代城門的柱礎石等,和古代顓頊、帝嚳、舜有對應關系,稱其為華夏文明起源地有機組成部分是沒有問題的。”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日前結束的“濮陽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上這樣說。
濮陽市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據文獻記載,這里曾是上古五帝之一顓頊以及堯、舜等許多中華人文先祖的聚居地,夏后相、商先公相土都在濮陽西南的帝丘建都。濮陽境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古文化遺存,保存至今的有西水坡遺址、衛都高城遺址、春秋戚城遺址等70多處。近日發現的龍山時代城址,為研究上古傳說時代五帝之一的顓頊及其所居帝丘等問題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局、濮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考古系、濮陽市文廣新局承辦。研討會匯聚了眾多在華夏文明課題研究方面最具權威的教學或科研專家,大家圍繞濮陽歷史文化遺跡與華夏文明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沈長云認為,濮陽最重要的是跟夏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濮陽和文明起源有直接關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現用貝殼堆做的龍和虎的形象,東側是龍,西側是虎,這與后來漢代的左青龍右白虎方位是吻合的。”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專家據此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并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圣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濮陽市委、市政府對這些歷史遺存和考古發現非常重視,提出了“建設華夏歷史文明發祥地,打造上古文化看濮陽”的戰略決策。研討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巖松表示,將按照專家們的建議,盡快成立研究會,設立基金會,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