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是農歷正月廿四,相傳這一天是倉頡生日,從正月初一開始的南樂縣倉頡廟會達到了頂峰——“按一秒鐘進3個人計,今天來趕會的不下7萬人!”倉頡廟門口的一位守廟人說。
這里很早就有了倉頡陵,到東漢時就有了倉頡廟。廟宇在歷史上雖幾經存廢,但古老的廟會從未中斷。廟會祭拜者起先主要是附近史官村內史姓、查姓等倉頡后人,然而近年來,參與祭拜的隊伍越來越大:除了附近冀豫交界的人外,江浙地帶乃至臺灣新竹、高雄的史姓人也紛紛前來祭拜——因為相傳倉頡不僅是黃帝的史官、“造字圣人”,而且還是一位部落首領,其后人為有這樣一位祖先而自豪。
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后人們追懷的內容。生于史官村的史國強由于從小聽著倉頡的傳說長大,他一直回味著倉頡造字的不容易:“看到熾熱的太陽不同于一般的圓圈,倉頡造出了形象好記的‘日’字,從此取代了上古時的結繩記事,并一直沿用至今。”從修復倉頡廟,到舉辦兩屆倉頡文化節、倉頡杯全國書法大賽、“倉頡與漢字文明”研討會,退休前后的史國強始終是追隨者、參與者。他說:“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漢字肇始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倉頡造字是人類通向文明路口的第一個路標!”
倉頡廟會的文化味也越來越濃。今年,南樂縣文廣新旅局制作了20多塊展板,介紹目連戲、龍舞、五樓面人會等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和價值。在廟外廣場上,是非遺劇種五腔調的連天展演。已經是倉頡傳說傳講人的史國強,陪著來自鄭州、許昌、洛陽、周口、三門峽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士一起趕會。他們說:“認識漢字、利用漢字,我們都是倉頡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