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濮陽市,這里是造字圣人倉頡、天文學家僧一行的故鄉,享有“中國倉頡文化之鄉”“河南省戲劇之鄉”“河南省傳統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河南省草編之鄉”等諸多桂冠。在第二批河南省公共文化示范區的創建過程中,該縣得到河南省文化廳以及專家組的一致好評,走出了一條“小縣大文化,窮縣富文化”的特色發展之路。
“南樂文化人”活躍城鄉
在南樂縣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頂烈日,冒嚴寒,風雨無阻,活躍在廣大城鄉,搞培訓,送文藝,潛心創作,為廣大群眾送去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他們叫“南樂文化人”。為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南樂縣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以“種”為主,“種”與“送”有機結合。
該縣每年舉辦的“教你一招”群眾文化活動系列培訓班,對基層“文化能人”進行廣場舞、秧歌、戲曲、攝影等知識培訓,先后舉辦了18期,培養基層優秀文藝骨干3180名,帶動了全縣10萬多名文藝愛好者的參與。此外還常規性開展廣場舞大賽、戲曲大賽、青歌賽等多項文體活動,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都關注、戶戶傳歌聲、村村都參與”的文化繁榮局面。
為推動文化惠民工程與群眾文化需求的精準對接,2015年南樂縣創新推出了“點單配送”服務,在網站、微信平臺、《文化南樂》期刊等開辦“點單配送”專欄。整合資源,組建了舞蹈、文藝、書法等22支隊伍,面向基層群眾推出了文藝演出、講座、展覽等十幾類文化服務項目,群眾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預約服務。通過這個平臺,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學習廣場舞、繪畫、書法,觀看演出、展覽等。使公共文化服務開始從“以我為主”向“你說了算”轉變。
這項措施實施以來,南樂先后根據“訂單”派出工作人員幫助寺莊鄉岳村集村村民岳紅昌成立了全縣首家個人民俗博物館,派出服務小分隊幫助4個鄉鎮37個村重新規劃設計了鄉鎮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派出“跟我學吧”教練組深入12個鄉鎮,進行廣場舞巡回教學,培訓人員5000多人次,廣場舞隊、文藝隊普及率在全縣達到了100%。
此外,南樂縣注重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專業人才領軍、基層干部統籌、群眾隊伍支撐、志愿者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縣有舞龍舞獅隊、秧歌隊、廣場舞隊、高蹺隊等各類群眾文藝社團856個,成員超過2萬人。
在人才隊伍累累碩果的基礎之上,南樂的基層文藝創作熱情高漲,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文藝精品。豫劇《布衣巡撫魏允貞》一舉奪得河南省文華獎金獎、全國第九屆戲劇文化獎兩金三銀四銅及集體表演獎等14個獎項,并作為2016年優秀廉政劇目在全省巡演;創作了抗戰紀錄片《南樂抗戰記憶》、大型雜技情景劇《衛河兒女》、濮陽市雜技創新劇目《旋轉頂技》等;書法領域,多人次進入國展、獲得省獎;由南樂雜技團創新的節目《高椅》晉級《出彩中國》人并獲得銀獎。
六大品牌活動貫穿全年
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南樂縣堅持品牌化運作模式,連續五年精心打造“南樂文化”品牌,先后成功推出了周末激情廣場、鄉村梨園春、南樂星期天、文化進西湖、過大年唱大戲、關愛有家六大主要文化活動品牌,為全縣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周末激情廣場”活動興起于2011年,每年5至10月份的周五晚,由縣直各相關單位輪流舉辦晚會。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大、演出場次逐年增多,參演主體從縣直單位擴展到了社會團體,每年80多場的演出成了縣城居民業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文藝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鄉村梨園春”以該縣西邵鄉喬崇町村為中心,河南墜子、大平調、豫劇、曲劇等河南地方戲曲為主,采取群眾自演自唱的形式,每周巡回演出2至3場。目前已發展到36個村、農民演員328人,榮獲河南省“群星獎”、全國第五屆“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該縣文廣體旅局購置點歌系統,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想唱來我家”鄉村梨園春微信群,吸納周邊的5000多人成為會員。
2014年開始的“南樂星期天”活動以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下鄉”為主要內容,組織縣直各單位干部職工利用星期天時間下鄉入村巡回開展活動,開展活動200余場。在2015年開始的“文化進西湖”活動已舉辦各類展演56場次,包括傳統戲曲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戲迷風采展演、雜技表演等,并于今年5月份全民健身月成功舉辦首屆萬人環湖健步行,端午節舉辦首屆龍舟大賽。而“過大年唱大戲”文化品牌則在春節、元宵節前后,舉辦傳統戲曲展演、舞龍舞獅大賽、鄉村民俗文化展演、千人民舞大展演等系列節日文化活動,每年的參演人數都達到10萬人以上,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關愛有家”“六進”文化品牌是針對留守婦女、兒童、老人、農民工、殘障人等弱勢群體開展的送服務惠民工程,以“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軍營、進敬老院”“六進”為主要形式,以送文藝為主要內容。根據群眾需要,組織縣內各文藝團體排練精彩節目,讓村民不掏錢、不出門就能欣賞到高水準的專業演出。充分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保障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目前已開展活動59次,惠及群眾20多萬人次。
上述六個文化活動品牌相互補充、相互銜接,貫穿南樂全年的群眾文化之中,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
“窮縣富文化”的創新探索
2016年南樂縣文化建設一件件大事逐件落地。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南樂縣政府每年都拿出4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目前,縣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圖書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已建成260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占全縣322個行政村80%以上;宋耿洛漢墓群——赫胥陵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修繕工程、倉頡陵綜合提升工程順利實施,并免費對外開放;南樂縣文化綜合體正在建設中,其中文化館、圖書館新館主體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與此同時,南樂縣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明清文化一條街正在積極規劃中。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南樂縣積極在諸多領域進行探索。關于如何保障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課題研究,該縣先后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和技術保障、績效考核和文化活動激勵機制,得到了專家一致好評。
南樂縣把建立健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專業人才、業余文藝骨干隊伍作為文化事業長效發展的有力措施之一。2014年以來,結合縣域實際,培育了150個文化示范村,舉辦“跟我學吧”“教你一招”系列培訓班,使文藝隊伍實現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千萬”的鏈條式發展,開創了文化建設新格局。
南樂縣人民政府把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納入鄉鎮、單位目標管理、績效考評和年度考核體系中,縣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連續多年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基本形成了政府、社會、服務群體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體系,人民群眾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率等指標居全省前列。
建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激勵機制。其中,列出專項資金以獎代補,購置音響、鑼鼓等演出設備,對選出的150個文化示范村、社區進行獎勵;開展廣場舞秧歌舞大賽、青歌賽、戲曲大賽、器樂大賽、舞龍舞獅大賽等各類賽事,重金獎勵優勝者和參與者,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該縣的圖書進超市活動,又積極創新、拓寬全民閱讀工作思路,經過收集居民意見建議、開展圖書托管可行性討論,在超市設立了便民圖書借閱服務點,方便了群眾借閱,這一運作模式在全省尚屬首家。
如今,南樂縣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提出“城建立縣,文化興縣”戰略和“全域旅游”概念,立足倉頡、一行、文廟等文化亮點,結合南樂西湖水文化,著力打造馬頰河、西湖沿岸文化旅游經濟帶,做大做強南樂縣倉頡文化產業園等文化旅游產業。全力推動全縣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倉頡故里正以嶄新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