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可歌可泣的治水英雄,疏浚洪荒、劃定九州的賢帝圣王。
文物古跡、古史載錄、考古實證都充分證明:大禹家居在嵩岳、治水在嵩岳、建都在嵩岳,大禹文化完全可以和登封揚名海內外的儒、釋、道三教文化并列而再稱一極。
在海內外華人中,大禹其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精神,利民厚生,因勢利導的思想,日益凸顯可資借鑒的現實意義。
作為生養了大禹的古都鄭州,理應像紀念黃帝一樣,通過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地擦亮擦光“大禹之鄉”這張遺忘已久的燙金名片,為推進鄭州經濟文化雙跨越提供新的精神動力。
大禹精神的現實意義
上古其他圣王多以德教化天下,而大禹既以德、更以疏浚洪荒的實績贏得萬民崇敬。《論語》、《孟子》、《荀子》、《左傳》、《禮記》等經傳都有許 多記載大禹事跡、概括大禹精神的文字。儒家經典中,大禹更被塑造為大仁大智大勇的圣王,成為儒家所謳歌、提倡的道德典范。孔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意 即大禹功德近乎完美,沒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所以,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大禹的業績與精神不僅為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所推崇,而且為勤政愛民的政治家所效 法。
大禹文化研究者普遍認為,較之三皇五帝中的其他人,大禹精神最具現實意義。集中體現在五方面:
第一是仁德愛民。我國原始社會末期,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難之際,負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他以一顆仁愛之心、愛民之心,不計成敗得失而勇挑重擔,以不朽的業績,博得了諸侯和百姓的擁戴。
第二是艱苦奮斗。史載大禹治水時,“勞身焦思”、“薄衣食”、“卑宮室”,歷盡了艱難困苦。但是,大禹為了社稷民眾的利益而以身作則,艱苦創業,其精神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
第三是公而忘私。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而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大禹雖感傷先人功敗受誅,但仍以大局為重,新婚不久即離家赴任,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甚至不能盡點慈父愛子之心,生動體現了人民公仆的大公無私精神。
第四是民主禮讓。中國的家天下非從大禹始,而是從夏啟開始。大禹也繼承了各氏族部落民主推舉公眾領袖的傳統,他本來推舉皋陶而準備授之以政,可惜皋陶先死。到他巡狩會稽臨終之時,他并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以天下授益”,在用人行政中體現了選賢舉能的原則。
第五是因勢利導的精神。鯀采取圍堵的辦法治水失敗,禹受命后,用疏導的辦法,按照水勢就下的規律加以疏通,使之注入江海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因勢利導的方法,不僅利于治水,而且對于治國治民也有借鑒作用。
不少專家撰文指出,大禹精神所代表的中華人文精神,對我們建設物質、精神、政治三大文明,對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具有越來 越高的學習、借鑒、繼承、弘揚和力行的價值。這也是黨和國家現在日漸注重紀念、研究大禹的原因。這樣,哪里能成為大禹之鄉,哪里能成為大禹文化圣地,哪里 就將增添一筆價值巨大的文化財富。
“大禹之鄉”在登封證據確鑿
正因為大禹的功德,又因為大禹治水區域遼闊,“禹跡茫茫”,中國幅員之內,凡上古有洪水泛濫的地方,無論華夏夷狄,都會留下關于大禹的傳說或遺 跡。所以,“大禹之鄉”的爭執歷代都在上演,而于傳承大禹精神備受重視的今天尤甚。我省禹州市以史書上有夏禹封地在陽翟(今禹州境內)的記載為證據,成為 目前得到較多認同的“大禹之鄉”。學術界大多認同“啟(大禹之子)都陽翟”的說法。而像《竹書紀年》、《漢書·地理志》、《國語》等史書都有“禹都陽城” 或“夏居陽城”的記載;《史記·夏本紀》言之鑿鑿:“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 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這些古史上記載的陽城,即今天的登封市告成鎮。在1977年告成古陽城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印有“陽城倉器”、“陽城”等戳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 授、博士生導師劉緒等權威專家都認為,登封作為“大禹之鄉”,在古史上的證據最為充分。
大禹圣跡嵩岳為盛
據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常松木介紹,作為大禹之鄉的登封,存留有眾多的年代久遠的名勝古跡、文物傳說堪為明證,大禹家居在嵩岳、治水在嵩岳、建都在嵩岳,從全國范圍,也可說大禹圣跡,嵩岳為盛。
眾所周知的嵩山,古稱崇高山、崇山,所以,主要活動在嵩山一帶的鯀、禹父子,相繼被舜封為崇伯;嵩山的太室、少室二脈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大禹 要遍踏九州治水,只得將大夫人涂山嬌安置在太室山下、二夫人涂山姚安置在少室山腳,古人稱妻子為室,故名;嫁給大禹之后,涂山氏二位夫人一心一意支持丈夫 治水,送飯育子不辭辛勞,為紀念涂山氏二位夫人,東漢時期,人們分別在太室、少室山下建造了啟母廟、少姨廟,如今,兩座廟前修建的啟母闕、少室闕依舊巋然 屹立。《淮南子》載,夏禹治水時,開鑿軒轅關,化為熊,鑿石時,石落誤擊餉鼓,其妻涂山氏聞鼓聲送飯,見其形,羞慚而歸,至嵩山下化為石。禹緊追云:“歸 我子。”石之北面破裂而生啟。大禹化熊,石裂生啟,這一著名的上古神話故事中提到的那塊高、寬均十余米的啟母石依然矗立在嵩山腳下,大禹開鑿的軒轅關依然 雄峙在嵩山太室、少室之間,成為夏禹后裔遙拜先祖時神往的精神圣物;至于華夏第一都——王城崗古城遺址,更會深深牽惹大禹后裔們心目中的尋根情結。登封多 數鄉鎮村名的由來,也多少都和大禹治水有關,每一個名字的背后,也無不流傳有有關大禹的美麗傳說。
大禹文化開發價值巨大
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財富,登封如果能得到有關方面認可,真正擁有了大禹之鄉這一新的文化名片,那么,繼黃帝故里享譽海內外之后,經過努力,“大禹文化圣地”將成為推進鄭州經濟文化雙跨越的又一重量級軟實力。
據介紹,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曾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后來歷經變 遷,明代陳士元撰《姓希》和凌迪知撰《萬姓統譜》統計,大禹宗族共八十九姓氏,其中不乏夏氏、歐陽氏、姚氏、婁氏、韓氏、徐氏、鮑氏、左氏等名氏望族。一 旦能確定鄭州“大禹文化之鄉”的地位,通過各種祭拜活動促進海內外夏禹后裔到中岳大地尋根訪祖,必將在鄭州形成新的投資和經貿熱潮。祭禹帶來的經濟效應在 紹興已得到呈現。1995年公祭大禹陵后,紹興30多家注冊了帶有“禹”字商標的企業一下子紅火起來。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登封的中岳漢三闕、王城崗四處大禹文化遺跡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登封16處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4,價 值如此之高的古跡長期不能被海內外游客了解,行不成旅游熱點,其中原因,固然有被少林寺、中岳廟、嵩陽書院的盛名遮掩的因素在,但缺乏有效的宣傳,缺乏像 電影《少林寺》走紅之于少林寺那樣的歷史契機,更是關鍵所在。倘若通過努力爭取到“大禹文化之鄉”的稱譽,立足弘揚大禹精神,立足禹是夏王朝國家政權的奠 基者,也是中原古代文明時代的開拓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文明社會的曙光最早應在鄭州、在嵩山之陽出現的,大力開展對外宣傳和推介,大禹文化有可能和登 封已揚名海內外的儒、釋、道三教文化并列而再稱一極。如此一來,嵩山文化圈的文化內涵將得到極大充實,嵩山古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會增添成功的把握,也 將因為新的旅游熱點的出現,進一步助推嵩山大旅游格局的形成。
據悉,為爭取“大禹文化之鄉”的稱號,登封市已由該市文聯牽頭,向中國民協提出申報。由登封文聯組織成立的大禹文化研究會,已搜集文字資料30 余萬字,圖片5000余幅;經由登封市政府同意,市區北環山路已定名為大禹路,還將在大道入口處建造大型禹王塑像。然而,距離將中岳大地上眾多的有關大禹 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合,變成財富,任重而道遠。而在紹興市,為使祭禹升格為“國祀”,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新建祭禹廣場、水上祭臺、守陵村和夏禹文 化園;把2007年公祭大禹陵活動,與第23屆中國蘭亭書法節、2007年紹興水城風情旅游節、2007年中國紹興茶文化節聯動,以“四節聯辦”的形式舉 行。這些舉措,或許是我們爭取和建設“大禹文化之鄉”的有益參考。(李曉光)(原標題:登封大禹之鄉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