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高度重視象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組織象棋文化節、象棋文化論壇和各類象棋賽事,廣泛開展中小學、幼兒園象棋課程,積極開發象棋文化產品,致力提升象棋活動內涵,為弘揚象棋這一古老國粹而持續努力。2013年12月,滎陽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象棋文化之鄉”。
“凡有井水處,必有下棋人”。漫步在滎陽的街頭巷尾、家宅民戶、校園課堂、綠地游園,時不時就能看到相坐對弈的人,時不時就可見到精彩的棋局。
作為象棋文化的策源地,滎陽的男女老少對象棋愛不釋手、情有獨鐘。“擺棋勢、下殘局、打擂臺”,下棋對弈早已融入了滎陽人的日常生活。
下棋者不分長幼,以棋為媒,以棋會友,切磋技藝,感悟人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棋風棋俗。棋風棋俗延綿傳承,象棋運動及其蘊含的哲學理念、精神價值也深刻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棋道與世道同理,世局無非棋局。在象棋文化長久熏陶之下,滎陽人說話辦事都離不開象棋。“做人講格局,做事看‘全局’,眼光要長遠,處世要規矩”,這既是下象棋的心法,也成為人生哲理、處世哲學。
中國象棋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粹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年來,滎陽為宣傳、弘揚華夏文明和中華國粹,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國象棋文化進行深入研討、論證和大力推廣。有關專家一致認為:滎陽文化積淀深厚,對中國象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應將其申報為“中國象棋文化之鄉”,其申報依據是:
一、中國象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粹
《史記》記載:“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歷史上稱滎陽市廣武山的鴻溝為“楚河漢界”,同時也讓它定格在了中國象棋棋盤之上。
二、發生在滎陽的楚漢戰爭完善和發展了中國象棋文化
中國象棋文化承載、傳播了楚漢戰爭的歷史,中華民族運用聰明智慧把二者有機的融合起來,以一種博弈的方式把楚漢戰爭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中國象棋黑、紅雙方棋子的名目及布陣特點源于楚漢戰爭中劉、項在楚河漢界對壘時的軍陣布局;中國象棋的對弈規則和對弈技巧源于楚漢戰爭的對陣謀略和攻伐特點……
三、中國象棋在滎陽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象棋這種集益智、博弈、休閑、雅俗共賞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在滎陽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滎陽人在長期的象棋對弈中,發展并形成豐富的棋藝文化:民間對弈的棋盤上,常寫有提醒弈棋者和觀棋者遵守藝德的“觀棋勿語真君子,舉棋不回為丈夫”等聯句。日常生活中,“馬后炮”“棋逢對手”等簡明扼要的常用語。另外,還有“兩方兵力一般強,全靠謀略來較量”“炮轟無聲河無水,勝敗只看擒住王”等以棋、棋子、棋盤為謎底的謎語廣為流傳。
四、滎陽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促進中國象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為宣傳、推廣中國象棋文化,弘揚國粹,滎陽市人民政府、河南省體育管理中心承辦了首屆中國象棋文化節,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在首屆象棋文化節期間,滎陽還舉辦了中國象棋文化論壇,邀請中國象棋文化研究專家、國家級象棋大師對中國象棋文化的起源、流行及發展趨勢、楚河漢界歷史文化等進行研討、論證。
2005年,滎陽建成了全國最大的中國象棋公園和象棋館。滎陽象棋公園有一個巨大的長80米、寬88米的象棋棋盤,棋盤上布設著一副著名的中國象棋殘局:騏驥一躍。每個棋子直徑6米,高50厘米,重7噸。象棋廣場東側的傘狀圓頂象棋館氣勢宏偉,可容納300名棋手同時對弈,是滎陽象棋公園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滎陽還將中國象棋文化知識編入中、小學校的技能教材進行教育普及。同時,還每月舉行全國業余象棋賽事,并通過對年度冠軍進行重獎的獎勵方式,使中國象棋活動具有了更廣泛的參與性。
去年9月滎陽成功舉辦第十七屆亞洲象棋個人錦標賽暨首屆象棋嘉年華啟動儀式,為推進中國象棋文化廣泛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楚漢歷史的文化沉淀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象棋文化,這是華夏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是祖國文化寶庫的寶貴財富。滎陽作為“楚河漢界”所在地,作為中國象棋策源地和重要傳播地之一,充分發揮和利用了自己的特色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引導、傳承中國象棋文化,從而推動發掘、保護和弘揚楚漢歷史文化,推動中國象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這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