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征》、《雄關(guān)漫道》、《解放》,再到《任弼時》、《建國大業(yè)》,一部部經(jīng)典的紅色影視作品中,時間改變了彌漫戰(zhàn)場的硝煙,卻不曾改變一個演繹革命情懷的身影。沒有過多的手勢、動作,一個眼神就將一代偉人演繹的惟妙惟肖。他就是有著三十八年演藝生涯,與古月、唐國強等三代特型演員合作的首選任弼時扮演者,河南省話劇藝術(shù)中心國家一級演員王健。
一路走來,他櫛風沐雨,不變的是他對藝術(shù)夢想的追求;四十余年更迭,他玉汝于成,不改的是他對演藝事業(yè)的一腔摯愛。他用二十五年的時間,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探索,演繹了一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任弼時的光輝形象。
艱難困苦 追逐夢想
小時候的王健,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逐漸樹立了積極的人生觀,使他在后來的文革時期,沒有因為動蕩而放棄夢想。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他報考了五個省級和中央團體的文藝單位,都因為家庭原因未能如愿。后來,為響應黨的號召,他毅然決定到廣闊的農(nóng)村天地去磨練自己。
下鄉(xiāng)后,王健就被安排住在青年農(nóng)場的臨時房。房頂才蓋了一半,難以阻擋風雨的侵襲。既不遮風,也不避雨,條件十分艱苦。不曾干過農(nóng)活的王健,不會使用割麥子的鐮刀。但是,他又是作為團支部書記帶隊下鄉(xiāng)的。為了起到帶頭作用,又不能落后別人,只得用手拔。結(jié)果,手上滿是被劃破的傷口,鮮血淋漓。晚上,王健疼的睡不著覺,獨自看著明月,通宵的哭。這一年,王健十七歲。他想,若自己都承受不住,那別人又怎么承受呢?哭完,擦干眼淚,洗洗臉,一早兒仍舊精神飽滿,帶著大家繼續(xù)下地勞動。
就這樣,王健頂著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咬著牙堅持著。但他還不忘記在下地勞動的路上練習吹笛子,夜里休息時拉小提琴練習曲;早上起來時,還要“啊啊,咿咿,咪咪,嘛嘛”地一路練聲。五年里,每次放假回到鄭州,他就會追著看遍在鄭州的所有演出。王健如饑似渴的學習、感受演員們的演技,汲取藝術(shù)家身上的營養(yǎng)。他從不放過每一個演出的細節(jié),反復思考、認真總結(jié),充實自己的演藝知識。就是這樣刻苦勤奮的學習,為自己以后的藝術(shù)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王健說:“喜歡就是你人生的追求,你有追求總會有機會的。”五年的知青經(jīng)歷,下鄉(xiāng)的繁重勞動,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對機遇的爭取。一九七八年,王健再次報考河南省話劇團,這一考又是七次。這樣的考試前后共十五次,歷時七年,因沒有名額而轉(zhuǎn)考省戲校。最終,作為以團代校生進入河南省話劇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我是河南省話劇院演員!”是他至今引以為榮的稱號。
勤奮敬業(yè) 無怨無悔
“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這幅掛在王健書房由著名書法家楊尚偉書寫的對聯(lián),就是他一直以來追尋藝術(shù)夢想的真實寫照。一九七八年五月,王健最終進入省話劇團,圓了多年的藝術(shù)夢想。五年前與他同一批考試的學員早已具備基本的演員修養(yǎng),都登臺演出了。剛進團的王健,連服裝和武裝帶都穿系不好,畫出來的妝更是惹得全團的老師都笑。當時王健感覺壓力很大,一位老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演員肚子,雜貨鋪子,多學習!”王健受到啟發(fā),于是就下決心要勤奮讀書,再讀書。此后,他如饑似渴,從不睡午覺,幾乎借遍資料館所有關(guān)于表演理論和中外名著等書籍資料。他勤奮好學,甚至外出演戲時也要帶上一兩本書。每到一處,都先去書店買書,演出回來,就是讀完的一提包書。不僅如此,從學習吹笛子到拉提琴,從唱歌、朗誦,到研習書法、繪畫,以及對紫砂壺的研究,他力學篤行,在這些廣泛的藝術(shù)愛好中,培養(yǎng)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
劇照1
用勤奮和敬業(yè)去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用汗水和鮮血去鑄就每一個經(jīng)典。一九八零年,在拍電影《楊家將》時,王健飾演楊六郎。劇中有許多騎馬對打的場景。劇組中有一匹從雜技團借來的馬。馬性剛烈,奔跑如飛,對人非踢即咬,劇組里無人敢騎。王健主動請纓,最終馴服了這匹烈馬。在黃河灘的拍攝現(xiàn)場,王健全身武將行頭,臉都曬爛了,鼻子、臉往下流黃水。卸妝時,臉上更是鉆心地疼。劇組要送他就醫(yī),王健斷然拒絕。談及此事他只是說,“我從來不覺得我在工作和藝術(shù)上是苦的”。心中的藝術(shù)夢想支撐著他堅強地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突破自己。
每一個精彩的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經(jīng)典武俠片《俠女十三妹》中有一個片段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片中王健飾演的角色需要被對手踢下馬,騰空摔出去,然后再鯉魚打挺躍起抽刀。經(jīng)過多次演繹,他動作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不少武術(shù)愛好者都慕名前來與王健切磋。其實,這個場景拍了數(shù)十次,也就是說王健也被摔出去數(shù)十次,才將這個精彩鏡頭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在拍完這段戲后,有將近半個月王健的脖子都僵直的不會動。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此后,王健又拍攝了《黃河纖夫》、《彭大將軍》、《花木蘭》等影視作品。當年在影視圈小有名氣,片約不斷。
藝道滄桑 百折不回
一九八六年,王健在延安拍攝電影《彭大將軍》時,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有人一句“王健很像照片上的任弼時呀!”的玩笑話,讓王健放在了心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自那以后,王健就開始搜集任弼時的資料,為扮演這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做準備。
拍攝電影《大決戰(zhàn)》時,王健是飾演任弼時的首選演員。但他覺得自己是個青年演員無法勝任一個偉人形象的塑造,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導演多次前來洽談,他執(zhí)意不愿出演。
劇照2
一九九二年,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片名的電視劇《任弼時傳》劇組在全國搜尋任弼時的扮演者。對于王健來說,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機會。王健應邀來到長沙試戲時,提前到達弼時鎮(zhèn),放下行李就跑到任弼時像前站了兩個小時。他靜靜地思索,如何再現(xiàn)最真實的任弼時,不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當時,任弼時角色競爭者眾多,王健的外形不是最像的。但對于角色的理解與把握,以及在鏡頭前自然、松弛的狀態(tài),最終經(jīng)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韋林玉和任弼時親屬拍板決定:由王健扮演!
開拍以后,韋導演極為耐心的說戲,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啟發(fā)、誘導,但是王健總覺得空,找不到一個領(lǐng)袖的感覺。一天晚上,編劇湯老師講一件事:1927年,任弼時到湖南考察,當時省委干部幾乎全部被抓,湘東暴動失敗,主要原因是條件根本不具備,但是上級要求大暴動,導致全省黨組織大部分遭到破壞。任弼時掌握這些情況以后,找當時的省委書記談話。這位同志匯報了四個多鐘頭,而任弼時一次也沒有打斷他的話……這件事讓王健茅塞頓開。一個偉人竟然如此有耐心傾聽下級的匯報,如此的尊重一個自認犯了大錯誤的同志訴說。而不是一味的訓示,一直演講、不停的毫無內(nèi)容的做手勢、做領(lǐng)袖狀……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偉大而平凡的人;一個平凡人中不平凡的人:這就是任弼時。母親駱駝、大管家。王健開始理解黨內(nèi)對任弼時的三個評價的內(nèi)涵了。
在這部戲中,角色的年齡時間跨度大。年輕時的任弼時較瘦,可王健偏胖。為了接近任弼時的形象,王健開始吃減肥藥,不到二十天,他就掉了十二斤肉,拿煙斗的手都是哆嗦的。中年的任弼時偏胖,王健又需急速增肥,每天狂吃,身體迅速又胖起來。不僅如此,由于任弼時的鼻孔較大,為了在形象上更加接近角色,他以鐵環(huán)撐鼻,演到動情處,鐵環(huán)竟然掉進了鼻孔。王健當天拍完戲才到醫(yī)院取出鼻子里的鐵環(huán)。
劇情中,任弼時得知楊開慧犧牲,異常悲憤,以彈琴寄托哀思(任弼時與楊開慧是姨表親戚)。但任弼時的彈琴方式獨特,是用指關(guān)節(jié)敲琴,而不是用手指彈。王健為了盡快進入劇情,連敲五個多小時,琴鍵上都沾滿血跡。導演將此景拍了下來,效果出奇的好。在拍攝任弼時受刑一場戲時,王健頭朝下被吊了起來,腳脖都勒出了血印……種種磨難造就了一部經(jīng)典紅色影視作品,它的背后凝聚著王健的心血和追求。
在拍攝中,王健與任弼時的妹妹任培晨在弼時故居巧遇。看到王健扮演的任弼時形象,她連聲說:“像,像,真像我哥哥!”
這部片子獲得了當年的金帆獎。
十五年后,王健再度領(lǐng)銜主演十八集電視劇《任弼時》,在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廣場拍攝時,零下三十七度。他僅僅穿一件襯衣,拍著拍著大雪紛飛。回到房間發(fā)現(xiàn)自己雙眼眼底出血,回國后一檢查,才發(fā)現(xiàn)是眼底穿孔。拍攝《解放》時氣溫零下十八度,持續(xù)四天的戲王健都要跳到河里。白天拍晚上拍,腿都凍爛了,脖子僵直的半個小時都不會動。“身有疾,藥頂著。體質(zhì)差,精神撐。”在太行山上拍《城南莊1948》時,高溫四十度,王健穿著棉襖、棉褲、棉大衣、棉帽子,還要圍圍脖,騎著馬。他感覺自己身體不適,上馬之前吃了五粒速效救心丸。拍完戲回到鄭州,身體兩次突然休克。到醫(yī)院檢查時,才發(fā)現(xiàn)王健的心血管已經(jīng)堵了百分之九十五。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但王健一笑而過:“比起革命老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我這點事不值一提!”
演員飾演革命領(lǐng)袖人物都有一個過程。這個人物越偉大,演員壓力越大,動作越僵硬,為了像而像。一些演員初次飾演領(lǐng)袖時怎么演都不對,大都端個架子,繃著臉,追求照片的模式,作領(lǐng)袖狀。而王健則在革命領(lǐng)袖角色的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性格刻畫,生活細節(jié)把握,時代背景理解等方面,細心研究,精心實踐。為此,他讀遍關(guān)于任弼時的文獻資料,查閱歷史檔案,觀看了大量關(guān)于任弼時的影像資料。對刻畫任弼時這一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從最初飾演任弼時,需要在導演的指點下才能完成拍攝任務(wù);再到自己戴上眼鏡、穿上服裝就是任弼時,這中間他經(jīng)歷的坎坷磨難和勤奮學習,常人難以想象。王健在拍攝電視劇《任弼時》時,不僅形象無可挑剔,就連神韻也十分到位。劇情中,當任弼時得知父親病逝時,他坐在飛機窗口回憶過去父子親情,一個長時間的特寫鏡頭,從熱淚盈眶到淚流滿面,讓人感動至深、過目不忘,將任弼時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劇中,任弼時動作嫻熟的為車禍路人包扎,營救工人時的慷慨陳詞,開國大典時不能親至的無奈……王健將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偉大的革命領(lǐng)袖人物,再現(xiàn)給人民!
《任弼時》隆重在央視一套黃金段播出時,中央文獻室的黃崢副主任和王健一起去任弼時大女兒任遠志家征求意見,任大姐說:“王健和我爸爸,我都分不清楚。”
該劇獲得當年中宣部影視精品一等獎,而王健既沒有參加新聞發(fā)布會,也沒有參加首映式,他認為自己完成了一項應該完成的任務(wù),其他留給觀眾去評說吧……
一九九九年,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而拍攝的六部國家級獻禮片中,王健在電視連續(xù)劇《中國命運的決戰(zhàn)》、《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少奇同志》及電影《大戰(zhàn)寧滬杭》、《肝膽相照》和《日出西柏坡》中扮演任弼時。其中,前兩部電視連續(xù)劇獲得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可以說,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而拍攝的獻禮片中任弼時形象,全部都是由王健飾演的。
二零零零年,王健應邀參加中共中央文獻辦公室成立二十周年。與會領(lǐng)導與代表嘖嘖稱贊:“真像弼時同志!”
之后,王健又在《雄關(guān)漫道》、《建國大業(yè)》、《毛澤東》等影視作品中,飾演多個任弼時形象。
經(jīng)過二十五年的積淀,王健飾演的任弼時形神兼?zhèn)洌焉钊肴诵摹?br />
抱沖寡營,君子晏如。“為了自己的理想去追求,永不言悔,也別說苦。”這是王健經(jīng)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鮮花與掌聲,傷痕與磨難他卻從不輕易展露。
相信那些奮斗與坎坷的經(jīng)歷,在時間的醞釀下,終將會消去苦澀,成為人生中亮麗的風景。
天道酬善 善德為先
“天道酬善”是一位友人給王健題寫的贊譽。心存善念方有大德。在俄羅斯拍戲時,有人問王健,中國好還是俄羅斯好?“一定是中國好!”王健堅定的回答。又問:“中國哪最好?”王健又堅定的答道:“河南最好!” 在電影《建國大業(yè)》全球首映禮上,王健發(fā)言時也講:“作為河南演員,我感到非常自豪!”字里行間流露著他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在文藝界干到今天非常幸運。我熱愛黨,熱愛祖國。國家和平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作為一個專業(yè)文藝工作者感到很自豪”。王健臉上的笑容流露著作為一個當今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光榮與驕傲。
在飾演任弼時的過程中,任弼時的精神也在不斷影響著王健。葉劍英同志稱贊任弼時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王健說,要演好任弼時,不僅要摹其形,學其神,更要學習他高尚的品格。通過飾演任弼時,了解任弼時,從而學習任弼時的駱駝精神。他說:“演偉人,從研究他、模仿他,到再現(xiàn)他,這是我王健二十多年來的藝術(shù)歷程;也是學習他,自我凈化心靈,塑造道德觀、價值觀的一個心路歷程。”
生活照
“喜歡,就鉆進去開始學,越學越鉆,越鉆越深。”這是王健在演員道路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也是他在其他藝術(shù)領(lǐng)域取得較高造詣的原因。中國書畫名家程十發(fā)就曾以“春風大雅,秋水無塵”來勉勵王健。他就是這樣一個堅守自己精神家園,以廣博多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精湛卓越的演藝技巧和深厚的理論知識為基礎(chǔ),在演出中不斷實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演藝事業(yè)的熱愛和追求的人。
弼時為鏡 展望明天
王健說,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與崇高氣節(jié),作為一個演員是無法比擬的,也不可能完全準確再現(xiàn)的。他們心里裝的是天下,我心里裝的是這場戲。他們每講一句話,決定著中國命運和多少人的生死存亡。對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任弼時這一偉人形象,我的職責就是盡力的演好他,弘揚他的精神和偉大的革命品格。他是一面鏡子,在名利和個人得失面前,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矢志不移地去做我的工作,百折不撓。
王健講到,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通過學習習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藝術(shù)要走進生活,走近百姓,為今后的文藝創(chuàng)作與藝術(shù)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一個藝術(shù)家脫離不了這個時代,要為社會呈現(xiàn)出既尊重革命歷史真實性,又符合當代審美要求,可親可近的偉人形象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表現(xiàn)任弼時的作品,現(xiàn)在我演,將來別人演,都會是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水平。作為我,不論是演任弼時還是演別的角色,從今往后會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結(jié)合二十五年飾演任弼時以及自己四十二年的工作經(jīng)驗,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文化含量上,應該進入一個再學習、再實踐的新階段。
作為河南省話劇藝術(shù)中心的國家一級演員,演出話劇十三臺,電影電視劇一百二十余部,在重大革命題材影視作品中,八十余次飾演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在談及此次獲得第九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shù)工作者”榮譽稱號時,他表示,“這是專家、觀眾和各級領(lǐng)導給予我的鼓勵。作為一名演員,我的責任就是以最佳的狀態(tài),來迎接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