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本寬,字藝舟、墨迪軒主,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濟源市。現為鄭州大學教授、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兼任河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翟本寬出生于王屋山腳下的濟源市,父親是私塾先生,并且寫得一手好字,受父親的影響,哥哥從小也喜歡上書法,由于家里窮,哥哥用麻繩綁的筆用紅膠泥在磚上練字。
在父兄的熏陶下,翟本寬也喜歡上書法。幼年時,父親就以楷書《百家姓》、《千字文》等讓他摹寫。那時,翟本寬的母親帶他外出走親串友,年幼的他看見“泰山石敢當”之類的碑文和好的匾牌,就會停下來琢磨半天,流戀忘返。
濟源市是濟水的源頭、愚公的故鄉。王屋山是中國道教“第一洞天”,司馬承禎、李白與這里有不解之緣,F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五代名畫《匡廬圖》,被稱為我國北方山水畫開山鼻祖,就是濟源人荊浩所作,翟本寬出生在這仙山王屋,這兒還有聶政刺韓相俠累的傳奇故事,大明寺、聶政墓等古跡文物。
這些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古跡 ,都影響著翟本寬的成長。
中原文化歷史悠久,河南安陽是甲骨文的發源地,洛陽龍門是魏碑的故鄉,秦代李斯是小篆的鼻祖,三國許昌的鐘繇為楷書之祖,唐朝吳道子被尊為畫圣。著名書畫家王學仲曾如此感嘆:“文物中州信吾師。”
翟本寬在中原這片沃土上,楷書,行書、隸屬 、篆書、草書都逐一循序漸進,涉獵學習。他認為,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有著密切的關系。書譜云:草不兼真,怠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程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要想成為高水平的書法家,在學習正、草的同時還應該旁通二篆,府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
早年曾受到哲學家馮友蘭、美學家宗白華、王朝聞、書法家啟功、沈鵬、王學仲等名師指點。
章草的特點是有隸書的結構,行書的儀態,章草字體個個獨立,但是字的每個筆劃可以牽連。
80年代,翟本寬喜歡上了章草,第一個想到我國著名書法家謝瑞階,謝老師是聞名全國的章草書法家。他親自去拜訪老先生,老先生卻給他講了怎樣書寫隸書,怎樣用筆,居然講了40多分鐘。謝老先生告訴他,要寫好章草,一定要把隸書先寫好。
翟本寬聽從了謝老師的教誨。
為了把書法寫好,工作后他專攻文藝學、書畫美學方向,對美學和書畫美學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創作實踐、評論鑒賞、藝術規律和特點等書法藝術美的問題進行闡釋。曾主編出版《美學大觀》、《中州書家志》、《書法理論與實踐》、《書法藝術與美》、《八法會通的妙構》、《老年書法教程》等13部專著,在國內外報刊公開發表論文百余篇,計400余萬字。
香港《大公報》評論他的書法:“翟本寬的書法風格工穩遒勁而又舒展豪放,主攻隸書,發展行草,草書如大江東去,字的濃淡大小,參差錯落,左右穿插,揮運自如,達到了‘心手雙暢,物我兩忘’的境界。”
河南省書畫院長謝冰毅認為:“翟先生能把漢隸融入章草,氣象高達,意境深遠。”
中國書協主席張海評價:“翟本寬先生主攻隸書,擅長行草,特別是章草,能出古入新,沉穩瀟灑,風格獨具。”【原標題:著名書法家翟本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