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官渡鎮段莊村是一個普通村子,但是在這個普通的村子里卻有一個不普通的院落,這里陳列著院子的主人收藏的2000多件農耕老物件。“我只是想把這些老物件保留下來,傳給子孫后代,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祖先之前是咋生活的。”創辦農耕文化展覽館的段雙奇說。
在4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中,收藏著大到織布機、耬犁耙,小到梳子、煤油燈,共計2000多件藏品。為了方便搜集,段雙奇為此還編了一首民謠:犁、耬、鋤、鈀、紡花車;叉、耙、掃帚、牛籠嘴;鍘刀、鍘床、織布機;老碾、老磙、老磨盤;汽燈、馬燈、洋油燈;饃簍、饃筐、洗臉盆……
段雙奇的每件藏品都有一個故事,有的是別人的無償贈送,有的是他自掏腰包買來收藏,更多的是它在動遷廢墟上淘來的,有時他甚至被誤以為是撿破爛的,遭到驅逐。
在當地村民眼中,段雙奇是個文化人,2013年他自費創辦了雙奇文化院,為農民提供健身、休閑、閱讀場所,弘揚孝道文化,還免費為農民提供法律援助,創辦失地農民夜校。如今,他著眼于農耕文化保護,歷經一年的時間,農耕文化展覽館已初具規模,不少人慕名而來參觀、留念,大人們在這里尋找兒時的回憶,小孩子在這里了解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村舍與耕地被聳立的高樓大廈取而代之,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漸行漸遠,當大家沉浸在城鎮化所帶來的變化中時,面對日益消失的農耕文化,我們慶幸還有像段雙奇這樣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些念想而不辭奔波辛勞的農民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