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就是電影放映結束,騎車回家的途中。”他美滋滋地品味著自己的放映生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和農民外出打工潮的興起,農村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很多基層電影放映員紛紛改行。劉蘭生回憶說,一個月280塊錢工資,咋養家?公司的很多電影放映員都離開了,或到外地打工,或做生意。
“說實話,我在朋友勸說下也有過動搖。”劉蘭生說,但是想起銀幕前那些群眾的笑容,他又不忍心,最終還是對電影的摯愛支撐著他繼續踏實地行走在他所鐘愛的電影放映路上。20年來,他的足跡遍及開封縣每一個村莊,全縣922個自然村莊已經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同事都稱他是當地的一張“活地圖”。
《放映路上》背后的故事
2011年5月,描寫全國農村基層電影放映員優秀代表、河南新華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建華感人事跡的電影《放映路上》即將在開封開拍。當導演要找人幫助拍攝選景時,郭建華不假思索地推薦了劉蘭生。
可當導演提出選景條件,對這個縣再熟悉不過的劉蘭生也犯了難:“選的村子得具備五個條件,村里不能有電線桿、不能有水泥路和柏油路、必須有成片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群眾用的得是煤油燈、要確保攝制組的30輛車尤其是燈光車和發電車能進入拍攝現場。現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村到處是樓,上哪里找這樣的地方?”
劉蘭生帶著攝制組跑了開封縣30多個地方,都沒中意的,昔日的鄉村景象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活地圖”就是活地圖,這難不倒劉蘭生,就在攝制組一籌莫展之際,黃河灘區因搬遷留下來的舊村莊突然浮現在劉蘭生的腦海里。這些舊村莊和郭建華小時候生活的村莊十分相似,與導演的要求也十分吻合。考察完這些村莊,導演激動地拍著劉蘭生的肩膀一個勁喊:“我的‘活地圖’啊。”欣喜之余,攝制組的人對劉蘭生扎根基層電影放映近20年的辛苦有了深刻認識,對郭建華的事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收藏始終伴著他的電影放映生涯
“看著別人把膠片扔掉,我就覺得可惜。”在劉蘭生的眼里,即便是別人丟棄的東西,只要和電影有關都是寶貝。從他和銀幕結為朋友的那一刻起,除了放電影,收集與電影有關的一切,成了他20年光影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蘭生說,他并沒有刻意去收藏,只是把這些自己眼里的“不舍得”用心收集了起來。他的收藏甚至包括被人丟棄的小小的電影票。在展廳南側的展臺上,擺放著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各個時期的電影票。
“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回憶是幸福的;對年輕人來說,記憶就是財富。”2011年春節前夕,41歲的劉蘭生抱著這樣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想法把近20年來和電影有關的收藏拿了出來,在中國翰園創辦了電影藝術展覽館,這也是河南省第一家電影藝術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