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風情 >> 特色方言 >> 瀏覽鄭州

光陰的故事:鄭州的老方言

2015/1/12 18:16:07 點擊數: 【字體:


 

    進家先找“埋”,“埋”不在“百”在,問:“百,俺埋哩?”

    如果你是外地人,乍看這話很拗口,而老鄭州人一聽很親切,在鄭州老話中,媽叫埋,爸叫百。

    今日的光陰的故事,不發照片只講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鄭州方言,按年齡,鄭州方言不算老,也就60來歲。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鄭州方言已經消失。現在的鄭州話與普通話很相似,偶爾聽聽鄭州方言,也是一種親切的記憶。鄭州晚報記者張華孫娟

    東南西北的村名,方言讀音大不同

    王中杰,今年七十多歲,屬于鄭州的“土著”,是南十里鋪人。教過書、從過政,經過商。生在鄭州,長在鄭州,講一口原汁原味的鄭州話。

    為此,他還專門編纂了一本書《鄭州方言大典》,用他的話來說,收錄解讀鄭州方言的目的一是為了傳承地方文化,二是方便外地來鄭州的朋友了解鄭州、融入鄭州。

    在他的書中,專門對鄭州村名用方言解讀,南郊、北郊、東郊、西郊和城中村,解的是村莊的地理位置,讀的是村名方言讀音。

    南郊(京廣鐵路以西、黃郭路以東、航海路以南)

    袁砦:方言讀“噦”“只庵兒”。注:“砦”字均讀“只庵兒”。

    杏園:方言讀“橫”園。

    北郊(農業路以北、中州大道以西、京廣鐵路以東)

    毛莊:方言讀“磨阿”莊。

    薛崗:方言讀薛“各阿”。

    琉璃寺:方言讀琉璃“寺兒”。

    東郊(中州大道、京廣鐵路南段以東)

    崔莊:方言讀“翠挨”莊。

    毛莊:方言讀“嚒”莊。

    西郊(航海路南、京廣鐵路以西、嵩山路、黃郭路以西)

    韓砦:方言讀“孩”砦。

    岔河:方言讀岔“濠”。

    東、西連河:方言讀西“烈”“濠”。

    城中村(東環路以西、西三環以東、航海路以北、農業路以南)

    弓莊:方言讀“郭阿”莊。

    楊莊:方言讀“依約”莊。

    陳莊:方言讀“拆”莊。

    ■舊聞新放鄭州話

    鄭州話屬于北方話次方言的河南話范疇,在河南的方言分支中,鄭州是最重要的一支。豫劇舞臺上旦、丑二個行當的說白,是典型的河南話,而現代豫劇的說白,大體就是鄭州話。

    普通話是在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謂源遠流長;而鄭州話并不是在鄭州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與目前保留在鄭州四郊農村的當地話,在語言上有著較大的區別。它的淵源是舊時所謂的“河南官話”,而“河南官話”基本上是在以開封話為主的豫東話基礎上形成的。鄭州話是隨著鄭州這個新興城市的形成而逐漸形成的,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相當數量的開封人移向鄭州,和來自祖國各地操各種方言的新鄭州建設者會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人們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必然要求共同的語言。在這個時期,又正值國家開始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而北京話與鄭州話又同屬于北方話次方言,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近似。這些因素都使得鄭州話在其形成過程中,又與普通話接近。

    事實上,能講比較“標準”的鄭州話的人,都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鄭州出生或在此期間跟隨大人來鄭州的幼童,如今,他們的年齡當在三十歲上下。這些年青的鄭州人,即使不有意地使用普通話,也已經不再把漢語拼音方案中的e(鵝),認作英語國際音標的e。鄭州話中原來有相當多的uo(窩)作韻母的發音,現在有不少變化,以e(鵝)或ue(約)作韻母了,如“設”、“車”,有的字音已和普通話一樣了。此外,聲調四聲也有了改變。總之,鄭州話在年青一代的口中,已經潛移默化了。 1981年10月8日《鄭州晚報》

    方言鬧出小笑話 您遇到過沒?

    “你咋‘哇了一圈’又回來了?”昨天去駕校練車,一學員走了一圈又回來,另一女學員調侃他“哇了一圈”,其他學員都笑了。這詞可是地道鄭州話,在河南地方方言中也使用。

    方言不通,惹出來不少笑話,不少市民向本報投稿,分享鄭州方言鬧出的笑話。

    第一封信“遭遇”鄭州方言

    對鄭州方言的興趣是在看了《炊事班的故事》之后,那小毛的語言,逗得人忍俊不禁。

    雖不是河南人,但我工作在鄭州。剛來時,首先“遭遇”鄭州方言。

    有一天在紫荊山公園,跟一老大媽閑聊。她看著我女兒說:“歸歸,看恁桌小兒,玩類多得勁!”可憐我死活聽不懂,只能微笑著應付。后來才知道,她誤認為我女兒是男孩子,在感慨她玩得開心。記得她說我女兒的手“跟河馬骨肚樣”,女兒問:“媽媽,我的手跟河馬的骨頭肚子啥關系呀。”

    有一次在街上,買賣雙方吵架,那老太太說:“你桌袖長哩老齊整,咋還缺人類!賣類啥懊糟東西?”揣摩半天不懂,后來才明白說那賣菜的媳婦長得漂亮但騙人,賣的東西質量不好。

    有一天我打電話找朋友安易。是一老先生接的電話。“喂,安易在嗎?”“恁姨是誰啊?”“我找安易啊。”“恁找恁哪個姨啊!”正莫名其妙之時,安易接過了電話,笑得不行,原來接電話的是她奶奶娘家的老親,從鄭州農村來,把“安易”聽成了“俺姨”!郁悶之極,老朋友竟然變成了“姨”。
 
    有一老同學多年不聯系,現是一高校的院長,我開玩笑稱之院長大人,對方說:“花椒我類是不是?”花椒乃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上有刺,種子可做調味品,亦可入藥。用“花椒”代替挖苦、調侃、取笑,真是入“味”三分。我回老同學:“瞅俺這摸兒,咋能花椒你類!”這一句是我半年虛心學習而來,不卓(知道)用類中不中。

    鄭州話的來源方方面面,有的是舶來品。稱鄉下人、沒見過世面的人是“老扎”,這個明顯帶有西南少數民族的特色。

    親身參與叫“下水”,大概是從沿海漁民那里學來的,鬧騰叫“撲抄”又可能是我國北部草原上萬馬奔騰的景象中產生而來。辣椒,稱秦椒,馬上讓人想到西部。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來源于我們的身體器官,如人不要尊嚴,稱“沒臉貨”,幫助別人,稱“搭下手”,喜歡吃蹭食的人,稱“嘴搭拉著地”,喜歡搬弄是非的人,稱“長舌頭”,沒有心眼的人,稱“沒心拉胯”,貪得無厭的人,稱“喉嚨眼深”,巴結上司的人,稱“舔屁股溝”。真是形神兼備,傳神到位。

    鄭州話在繼承了精華的同時,有的詞匯消失,而派生出其他詞匯來更替,真讓人回味無窮。鄭州話無疑是我國語言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封信 “見百了沒?” “找他伯干啥了?”

    來鄭州已經八年多,在這八年里除了節假日才回家,大部分時間都在鄭州。對鄭州方言也略知一二。其實剛來的時候我也對鄭州方言很不了解,并且還鬧了一次笑話。

    在我們老家稱呼父親叫答(音),稱呼父親的哥哥為“伯”,由于伯是多音字,既念“bo”也念“bai”,在我們那里的方言伯就念“bai”。所以我以為鄭州人喊“百”喊的就是“伯伯”。

    當時我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房,由于屋里燈開關壞了,于是就把房東大哥叫到樓上幫我修,但他忘了拿鉗子,于是我就下樓去他屋拿,正好碰見他兒子從外面回來,就問我見他“百”了嗎?我以為他找的是他“伯伯”呢?于是就說沒有見。

    到樓上后就對房東大哥說:“你兒子找他‘伯’。”房東大哥說:“我就是他‘百’啊!”弄了個大笑話。

    從此,我就對鄭州方言格外在意了,于是我到處搜集鄭州方言。

    在鄭州就要學會用鄭州人的方式說話、生活和做事,不然就會與人格格不入。現在在鄭州生活了八年,對鄭州的方言也學會了不少,有時回老家竟然改不過來了,不過說一些鄭州方言倒是令家人挺新鮮的。潘慶聚

    第三封信 搟哩(的)湯、蒸哩(的)饃都木牛,開啥飯店?

    說起鄭州地區的方言,我首先想到饅頭和面條這兩種飯食。在鄭州的一些農村,尤其是東部的一些農村,饅頭不叫饅頭,叫“蒸哩(的)饃”,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手工饅頭;面條不叫面條,叫“搟哩(的)湯”,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手搟面。關于饅頭和面條這兩種飯食的方言,還曾經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小事想說一說,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去年秋天,我和老家的一個表叔去外地辦事。表叔是土生土長的“老鄭州’,不管到哪里,總是說一口鄉音濃重的鄭州方言,聽起來韻味十足。

    我們去的地方是天津,吃午飯的時候,我們走進了一家頗為講究的飯店。服務員熱情洋溢,招呼我們坐下,端上茶,遞上菜譜,笑容滿面地問我們吃什么飯。

    我征求表叔的意見。表叔想了一下,問服務員:“有蒸哩饃(饅頭)木牛(沒有)?給俺拿仨(三個),中不中?”表叔說完,看著服務員,服務員看著表叔,滿臉的不解,嘴里輕聲念叨著:“蒸……蒸哩饃?沒有聽說過呀?”她對表叔抱歉地一笑:“老先生,真對不起,您說的蒸……蒸……哩饃這種主食,我們這里沒有。”表叔看了看我,有些不滿地說:“你看看,真(這么)大哩(的)食堂(飯店),連個蒸哩饃都木牛(沒有),咱還吃啥?”我忍住笑,對表叔說:“咱吃別的也中(行)。”表叔又想了一下,對服務員說:“那就給俺倆來兩碗搟哩湯(面條),中不中?搟哩湯(面條)喝(吃)著得勁(舒服)。”表叔說完了,看著服務員,示意她快去準備飯食,服務員卻依然不知所云地站著沒動。我差點把剛喝到嘴里的一口茶給噴出來。服務員很抱歉地說:“對不起,老先生,我們這里也沒有搟……搟哩……湯。”表叔有些生氣了,他站起來,瞪著服務員說:“我說你這閨女,我要蒸哩饃(饅頭)你木牛(沒有),我要搟哩湯(面條)你還說木牛(沒有),你這食堂(飯店)是咋弄(怎么開)哩(的)?”服務員一臉的無辜,連連道歉。我急忙站起身,拉著表叔坐下,用普通話跟服務員解釋了一番,服務員才恍然大悟,高興地去安排我們的飯食了。

    其實,仔細想想,方言雖然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是,一旦走出方言傳播的區域,跟別人交流起來就很不方便。所以,我覺得,在保護好方言的同時,還是要努力學習好普通話。這樣,即使走遍全國,也不容易出現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bai

    注釋:普通話“爸爸”

    mai

    注釋:普通話“媽媽”

    板凳——墩兒

    我——俺

    衣服兜——布帶兒

    沒有——木牛

    這個——這哄

    那個——那哄

    牛——偶

    雞——揪

    惡心——咯硬

    女孩——妞兒

    壞——孬

    發霉——長醭(bú)

    鼻子——biú

    腳——jiō

    上衣——布衫兒

    蹲——股堆

    什么——啥

    女的——妮兒

    廢物——懊糟

    長的漂亮——齊整

    長的英俊——排場

    跑——哇

    屁股——腚

    拉屎——屙

    吶喊——瀉或或者嗷嗷

    驕傲自滿——自悶兒

    臭美——騷包

    笨——窩囊

    腋下——胳老窩

    搔癢——胳肢

    扇一巴掌——呼一巴掌

    踩——逆

    軟弱——面

    霸道——強量

    推——嗡

    騙——quo

    梳頭——攏頭

    踢——奔

    看一個人不順眼——看你花哨了

    鄭州話蠻有意思,不信茶油們再看看

    (左側為普通話,右側為鄭州話)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原網-鄭州晚報 (2014-05-1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鄭州方言說“小”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