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運動”是距今25億年的一次全球性地殼運動,由張伯聲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發現并命名。
“嵩陽運動”地質遺跡是地殼運動的發生——發展——結束過程中形成的“高角度不整合”界面。它既是不整合面,也是古風化面,又是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順嵩山群底滑脫的構造面。
“嵩陽運動”地質遺跡界面是劃分太古宇與元古宇的界線,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積地層 ——登封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積地層——嵩山群,界面清晰地反映了太古宙末發生一次廣泛而劇烈的地殼運動,這次運動使登封群花崗綠巖建造(TTG巖套)遭受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并形成 了具緯向構造格局,多期構造變形和“三個古代”巖漿序列的古陸核。它標志著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地質事件。嵩山群屬濱海—淺海相沉積,與登封群有截然不同的變質、變形和巖漿活動歷史,并以角度不整合覆蓋于登封群不同層位、不同構造部位上。
“嵩陽運動”地質遺跡是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場所,國內獨有,世界罕見,不可再生,是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