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根據《禮記·祭法》“法施于民則祭之,以死勤事則祭之,以勞立國則祭之……”等原則,鄭州相繼建立了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寺院、廟宇、道觀、祠堂,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有史可考的寺觀有原州北門外的崇圣寺、州治東的開元寺、南曹的曹固寺、圃田的列子觀等。廟祠有先師廟、城隍廟、啟圣祠、文昌祠、名官祠、鄉賢祠、子產祠、李衛公廟、關王廟、盧醫廟等,總數在三十座以上。較早的首推子產祠,明萬歷八年即有碑記其“古之遺愛”,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規模最大的應算孔廟,鼎盛時占地七十余畝,有殿堂二百多間;最小的塔灣龍王廟,僅一米見方,可謂小巧玲瓏。最精美的建筑,要屬城隍廟,紅墻綠瓦,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或飛禽走獸,或松柏竹梅,無不栩栩如生。
鄭州廟祠供奉的神明,除佛教外,極具地方特色。如城隍乃漢將軍紀信,列子觀則是道教名宿列御寇,子產祠侍奉鄭國名相公孫僑,如此等等,均為地方名人。當然,也不排除外埠賢達廉吏。如盧醫廟供奉名醫扁鵲(今河北任丘);葉濟生祠紀念杭州人葉濟。葉清末任鄭州知州,因為官清正廉潔,為地方辦了不少好事,鄭州人為他生前立祠,全國少見。有趣的是,李衛公廟竟一廟二主。該廟地址在仆射陂,該處系北魏孝文帝賜臣下仆射李沖之地,建廟原為李沖廟,后又變成了李衛公廟(唐衛國公李靖)。盡管如此,市人仍對其頂禮膜拜,樂此不疲。鄭州人寬厚包容,由此可見一斑。
老鄭州寺廟雖多,遺留后世的僅有孔廟、城隍廟等數處,令人惋惜。不過回顧這些事實,相信對認知“古都鄭州”,是會有所裨益的,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