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超化吹歌 古代音樂活化石

2011/5/5 15:27:49 點擊數: 【字體:

超化吹歌 古代音樂活化石
超化吹歌(資料圖片)


    最早知道河南新密南部超化這個小鎮,是從朋友的文章。他曾為重修超化寺寫賦,其間有句“稻綠平疇,蘆葦披拂”,用以述說超化的自然環境,令我過目難忘。超化鎮建于北魏,以佛教名剎超化寺名,超化寺則藉由佛教梵語“超凡化度,脫俗絕塵”而名。一個兼有自然之美和宗教肅穆的地方,滋養出被音樂界專家稱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的吹歌,當是不足為奇的事了。

    震 撼

    吹歌隊十九位藝人出現在面前的時候,看著他們的編隊和手上的樂器,已是肅然起敬。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間交響樂隊:兩管,四笙,兩笛,兩簫,云鼓、云鑼、大鑼、木魚各一,大鐃、手镲、小镲、碰鈴各一對。

    演奏開始,第一支曲子是《傳令》。起調高亢悠揚,有著古戰場的慘烈和風卷云舒的莊嚴。由名字推測,應是當初皇家專用的軍禮樂。然后是《撞倒墻》,民俗成分較多,但是它的氣勢,仍為一般民間吹奏望塵莫及。那種骨子里的龐大和從容不迫,即使在殘缺的結構里,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道。接下來,由《青河令》《滿州》,而《神童子》《爬天橋》《三寶》。結束了,圍坐的朋友們意猶未盡。樂隊就把正在排練中的《觀音靈感》吹奏一遍。這是吹歌中典型的寺廟音樂,莊嚴肅穆之外,有宮廷音樂的盛大和典雅。細聽之下,那種直覺的豐盛、闡釋的克制,那種空曠與簡約,都含有原初無雜質的美感。也許成就圓滿的途徑,正在于這種滲透了凡俗感覺、又不藉由具象符號表達的醒悟。面對一種無法企及也無力深究的博大,我不禁肅然端坐。

    管與笙

    起初,我沒有從這種以管子為主旋律的合奏中分辨出管子的聲音,直到吹奏《觀音靈感》,笙笛先起,管子后進,才十分清晰地覺察到它令人震撼的音色。那個長不足尺的小小的管子,竟是激昂清透、變幻莫測。管子進入,整個合奏立刻變得宏闊、明亮,有了豐富的細節。

    走近細看那支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管子。當年,它是只有皇家才有的宮廷制品,管柱由黃銅精鑄而成,哨片特選山澗溪地多年生蘆葦。制法也很講究,取蘆葦根部向上第三節,截取一寸磨制。如此精致的東西,制作工藝已經失傳,后來制作的管子,音色與這支已是相去甚遠。不唯管子,超化吹歌中的笙,原來所用俱為特制的十八苗笙。如今,最后一盤十八苗笙已經損壞,無人能修,吹歌隊用的也就是普通的十四苗笙了。

    想象這個無可挽回的過程,是令人惋惜的。不過,即便如此,我仍十分佩服超化每一位吹歌藝人的堅持。超化吹歌行規很嚴,從不參與婚喪服務或商業演出,只用于拜會朋友,參加祭祀典禮、廟會和娛樂。直到現在,吹歌隊仍然恪守這項規矩。在生存壓力尚且巨大、吹歌演奏摒棄物質利益的情況下,他們口耳相傳,把這種古老藝術的氣脈接續到今天,不能不說是一件難能可貴、值得敬仰的事。

    淵 源

    超化吹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民間鼓吹樂,首先在于它不是自然成熟于民間的東西。只有多方面的音樂元素經過了專業的融合創造,它才可能兼有豐富的層次和典雅的風格。其次在于它所包含的梵樂元素。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北魏時達到鼎盛。南朝梁武帝曾把佛教定為國教,前后四次出家為僧。南北朝時期先后有十幾位帝后出家為尼。在宮廷與佛教聯系密切的這樣一個時期,宮廷禮樂與佛教音樂相互熏染浸潤,是可以想見的。

    鼓吹樂與超化地方的密切聯系,也是藉由佛教建立的。超化寺建于東漢,興于北魏,盛于唐。唐開元年間西迎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為“名剎拾伍”。超化吹歌作為地域音樂形式,就是隨著寺院的建立和興旺發達,先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后在唐代借助以歌舞音樂為標志的音樂藝術的高峰式發展,經過充分的涵育,成為兼具宮廷格調和梵樂韻味的成熟音樂。

    也許正是經歷了這樣的逶迤跌宕,超化吹歌才有了江河一樣的隱忍與浩瀚。

    流 布

    漢時的鼓吹乃至后世的吹歌,一直被奉為十分高貴的音樂,漢時萬人將軍方可備置,魏晉后衙門督將也可用之,但普通百姓無緣接觸。

    超化吹歌流布于民間的時間,一說始于明代。但是推測起來,吹歌由宮廷到民間,應該是經由寺廟,與前后幾次的滅佛事件有關。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先后滅佛,每有大量的僧尼從寺廟被趕回民間。北魏太武帝下詔,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役;北周武帝廢止佛教,迫使300萬僧尼全部還俗,相當于當時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唐武宗滅佛,還俗僧尼達到26萬多人。

    超化吹歌向民間的流布應該不是由于偶然事件,而是由這些還俗的僧尼逐漸帶到民間的。只是到了明代,由于資本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民間音樂組織不斷繁榮,長期流散于民間的超化吹歌,才有了它的落腳點——“吹歌社”。此后,超化吹歌就憑借這種音樂組織和迎神祭祀活動,代代流傳。

    吹歌中那種隱隱約約的民俗氣息,就是這樣浸染而成的吧。令人吃驚的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民俗的浸染竟是如此微弱。也許,一種質地密實的東西,在與環境的相處中,更多的是向外輻射,而不是吸收;就像顏色里最強悍的黑,雖然也會不可避免地吸收臨近環境中異質色素,但永遠是它輻染環境,而不是被環境清洗。

    傳 承

    吹歌的難于學習,一在于曲譜。吹歌一直沿襲古老的工尺譜。工尺譜的識譜,對于現在的人而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難題。二是它要求經驗式的技巧。吹歌的曲牌和樂段,一直是師徒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尤其是主樂器管子的吹奏,除手指的技巧外,要通過哨子含在口中的深淺、口形的變化、氣息的大小,來控制發音的高低和音色。以管子難學,故有“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的說法。

    超化吹歌的傳承,有記錄的可上溯到明末。從彼時吹歌傳人宋大運起,至今已傳至第十代。因為沒有利益收獲,愿意學習吹歌的人很少,所以,吹歌的傳承在人才方面也就幾乎沒有什么選擇余地。現在超化吹歌隊的成員中,除上了年紀的,都只能把吹歌作為業余消遣或偶爾一樂的事情。加之樂器方面的原因,吹歌的演奏質量,也就大不如前了。

    2008年2月,超化吹歌獲得文化部“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這是它煥發生機的機會嗎?【原標題:超化吹歌 古代音樂活化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