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音樂和全國民族戲曲音樂一樣它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的綜合是有機的戲曲藝術。而戲曲音樂是戲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現戲曲的內容。戲曲音樂包括音樂部分的唱腔音樂和間奏音樂器樂部分的伴奏音樂,開場及過場音樂。豫劇音樂是以群體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為特征的。其發展歷史悠久,它是豫劇界老前輩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和創造,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戲曲音樂遺產。我們必須珍重它,認真的研究學習創造它,把它繼承下來發展下去。
在現代,我們對豫劇音樂遺產的繼承和創新絕不是華眾取寵的繼承,而是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改善發展,創新措施是音樂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
豫劇音樂是在中原文化百花園的土壤中繁衍發展起來的。它的內涵及外延、形式及內容、風格與色彩集中的體現了我們民族戲曲音樂的最高水準。是我們中原各劇種音樂的集大成者。豫劇是我省戲曲音樂藝術比較獨特的藝術現象,優其是豫劇音樂它與全國其它各民族戲曲音樂迥然不同的鳳格及色彩。
豫劇音樂主要是以唱腔音樂展示劇情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矛盾沖突的發生而發展。它與戲劇表演緊密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凡能流傳下來的戲音樂大都與它那優美動聽、百聽不厭的唱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傳統的豫劇音樂文化是中原地區民族集體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表現形式還是音樂語匯的運用上,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音樂現象,同時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采用這樣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肓中傳承,對于傳承傳統戲曲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理論,培養具有傳統音樂素養的教師,對調動各方資源配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們河南省現在為止還沒有專門培養戲曲音樂人才的學校和專業。很多比較年青的戲曲音樂工作者都是業佘時間自學和經過有創作經驗的老前輩或專業老師的培養。這些現狀一方面說明音樂在戲曲音樂中的地位,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對戲曲音樂上的投入還不夠。任何一個劇種如果沒有音樂人才接班這種劇種的前景讓人擔憂,所以戲曲音樂創作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
豫劇音樂的傳承離不開發展,而發展也離不開傳承,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突破。發展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保留其特色與精華。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精神意義,理清繼承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脈絡是繼承傳統戲曲音樂的基礎,也是發揚傳統的前提。面對我省文化改革的時代,河南戲曲音樂必須尋求發展。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繼承豫劇音樂與開放戲曲音樂的結合,在不損傷本民族戲曲音樂的審美觀和不失本劇種戲曲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戲曲音樂化,可以在演唱方法上、演唱形式上、樂隊組合上以及和聲、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與其它戲曲音樂形式的結合,比如二度創作和錄音藝術這是戲曲音樂與戲劇表演結合中的創作手法。表演使戲曲音樂更具有活力與動力,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二者的給合更具有無限魅力。打破戲曲傳統樂隊伴奏方式進行創作上的創新,加入管弦樂隊伴奏等手段,同時戲曲音樂特色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予以保留。演唱中在戲曲音樂片斷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從而使戲曲音樂中的人物表現力氣勢渲染力得到加強。
豫劇音樂也是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縱向"是指繼承戲曲音樂本身的優秀傳統,"橫向"是指多方借鑒、廣收博采。事實上我們豫劇戲曲音樂創作思維是縱向的結合,由來己久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比如我們的藝術大師常香玉在演《花木蘭》一劇中有一段唱腔就是使用了我們河南地方戲曲劇的音樂素材,桑震君老師演唱的一段唱腔《對繡鞋》河南地方戲越調的音樂素材等,可以稱得上是橫向借鑒的典范。
豫劇音創作技巧的創新。豫劇音樂的創新是一項復雜而且挑戰的任務,如果說豫音樂創作思維的創新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軟件系統"的話,那么創作技巧的創新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硬件系統"。豫劇音樂技巧的創新主要可以從旋律的創新、聲腔的運用和配器的運用來體現。豫劇唱腔旋律的創新是戲曲音樂的主體,也是戲曲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把高低、長短不同的音樂按照一定的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關系組織起來,塑造出感人動人的音樂形象,表現出特定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體表現在旋律因素的創新、板式的創新、流派的創新等方面。在戲曲音樂中唱腔音樂的創新是戲曲音樂創作的關鍵。它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旋律的創新、拖腔的創新、板式與節奏的創新、調式與調性的創新、板式結構布局的創新、各行當之間不同唱腔互相轉換的創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樂器的創新等等······。
據上,豫劇音樂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也是在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的結果。無論是哪個地區,哪個劇種的戲曲音樂都是通過不斷吸取其它劇種的唱腔音樂的精華而成長壯大的。要想讓我們豫劇音樂發揚光大,更受全國的廣大觀眾喜愛,必須在發展中繼承,傳統創新中求得發展。【原標題:談豫劇音樂與發展】
——河南省平頂山文化藝術學校 陳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