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群來自新密市各個地區的市民,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職業。因為熱愛唱戲,每天上午,他們聚在一起,在新密市溱水路中段的溱園,你方唱罷我登臺。他們中年長的有70多歲,年少的20出頭。新密播報 劉客白 文/圖
獻演者日日爆滿
他們唱得最多的還是豫劇,據不完全統計,每天來溱園唱戲的,人數多達數百人。豫劇沒落了嗎?只要來到溱園,你會相信豫劇在這里如火如荼。豫劇在這里完全處于鼎盛時期,或者這里正在吹響一場豫劇復興的集結號。
“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山溝里空氣好實在新鮮/這架山好像獅子滾繡球/那道嶺丹鳳朝陽兩翅扇……”11月4日上午,溱園里人山人海,59歲的司榮花唱的豫劇《朝陽溝》吸引了前來聽戲的市民。
這是司榮花唱戲的第40個年頭。1974年,20歲的司榮花跟隨村里一文化宣傳員學習唱戲,從此一發不可收。“學習唱戲兩三年,就開始登臺演出,除了在村子里搞文化宣傳,亦外出演出。”
司榮花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新密小煤窯很多,礦主們出錢養活劇團一班人,讓演員為礦工唱戲,目的是調節礦工們的枯燥生活,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愉悅,刺激他們多干活、多挖煤。誰家煤窯上戲越唱得多、唱得好,礦工們的干勁就越足,出煤就越多。當然附近的群眾也分享了看戲這份福氣,久而久之,鄉下群眾也都染上了看戲癮,由來已久的眾多“戲迷”就這樣誕生了。
有戲迷跑十幾公里趕場
鄉下的“戲迷”為了看戲,可以飯不吃覺不睡,有的就帶著干糧去看戲,如果占住了一個好位置,可以原地不動連續看三場。在偏遠的山區,有時候一些戲迷提著“燈籠”跑二三十里地看夜戲。
司榮花亦曾隨著宣傳隊,到礦上演出過。“那真是一個人人都在唱戲,人人都在聽戲的年代。”回想起那個年代,司榮花不禁感嘆起來。
如今,在溱園,司榮花只是眾多唱戲者的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每天來這里唱戲的人多達數百人。記者在溱園看到,他們多則七八人,少則三四人一撥,組成一個小組,有人打鼓,有人拉二胡等;而唱者則不分你我,誰來了,誰就可以登臺演唱。
小組多的時候,有10多個。今年44歲的王建軍,算是資歷比較淺的戲子,2000年左右才開始學戲。“當時是跟著梨園春學的,后來又加入了新密市戲迷協會,跟著老師們學,現在基本上是入門了。”王建軍說。
現今的新密市戲迷協會會員有100余人。王建軍告訴記者,他們大多數人上午來溱園唱,下午去協會固定的活動場所唱,“一天都泡在戲里,不出來,我們對戲的癡迷程度,外人也許無法理解”。
協會里也有幾個名氣比較大的,經常到外地演出。由于有扎實的唱功,司榮花也經常被邀請到外地演出,一場下來,有時候200,有時候300,不固定,唱得最多的還是豫劇。“豫劇,我最拿手,有時候也演小品。”在司榮花看來,現今的新密市唱戲者多達數百人,可謂是鼎盛時期,“只要你到溱園看一看,我說的毫不夸張”。
不愧是“百戲之鄉”
司榮花說,其實,現在新密人的豫劇情結是有淵源的。新密曾被人們譽為“豫劇之鄉”。據《密縣志》記載,解放前這里各類戲班竟達149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打虎亭漢墓”墓內彩色壁畫“百戲圖”驗證,2000年前這里就是“百戲之鄉”。
建國前后,河南活躍在鄭、汴、洛一帶的豫劇名演員,幾乎半數以上都與新密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老一輩藝術家常香玉、馬金鳳、王二順等,都曾在密縣搭班演出。
解放后,熱愛戲曲的人越來越多。據《密縣戲曲志》記載:全縣農村業余劇團最多達200多個,演員4900多位。新密市地形以山區丘陵為主,早期多以“地攤戲”的形式出現,就是選定適中地點人多的地方,戲班上的鑼鼓手用敲鑼方式招徠人,人圍一大圈之后,樂隊靠邊一坐,有的“一拿二”、有的“一拿三”(梆子、鑼、堂鑼等),幾個演員在中間就唱起來。
司榮花說,現今新密市的豫劇愛好者以及唱戲者不亞于建國前后的盛況,現在新密戲迷正在悄悄進行一場豫劇大復興運動。“許多人名氣已經打出了新密,經常到外地演出,笑星范軍是新密梁溝人,梨園春主持人朱冰也是從新密走出去的,眼下還有許多人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原標題:新密戲迷吹響豫劇復興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