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恰逢國慶長假,居家團聚到哪吃就成了好多人的“心病”。本期,強烈為您推薦的就是咱鄭州自己的老字號、新字號:京都老蔡記蒸餃、葛記燜餅和阿仲一面。
老蔡記
余香留口中
老蔡記現位于鄭州市德化街1號,主要經營蒸餃和雞絲餛飩,是鄭州市政府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河南省商務廳公布為首批“河南老字號”。
蔡記蒸餃制作頗為講究。餡是選用“肥三瘦七”的豬肉剁餡,肉餡剁好后,需邊打餡邊加水,使肉餡上勁;蒸餃皮用半死燙面,經反復揉搓使面團筋韌,再搟成薄皮、裝餡捏成柳葉褶,使蒸餃呈月牙形。所以,蔡記蒸餃具有皮薄微黃、色澤光亮、餡飽透明、造型美觀、灌湯流油的特點;蔡記雞絲餛飩特別注重制湯,豬腿骨、肥母雞做食材,按比例下鍋,所以,湯水濃度始終如一。坊間曾有“出門百步外,余香留口中”之美譽。
蔡記蒸餃的創始人是河南長垣人蔡士俊。蔡士俊早年曾在北京皇宮幫廚,辛亥革命后,為了養家糊口,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曾在北京前門外設攤經營蒸餃、餛飩,生意倒還紅火。可戰亂年代,一個外鄉人在外創業難免艱難。幾年后,蔡士俊決定攜家眷離京返鄉。回鄉途中來到鄭州,見鄭州火車站比較繁榮,就決定在鄭州謀生。1919年“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在鄭州開業。蔡士俊去世后,其子蔡永泉繼承父業,生意越做越火,并于1949年遷至德化街繼續經營。蔡永泉不但完全掌握了祖傳技藝,而且在營銷上打出了“堅持質量第一,薄利多銷”的理念。其后,蔡記蒸餃、雞絲餛飩成為當時鄭州有名的風味小吃品種。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蔡記一度成為鄭州市民改善生活必去的飯店之一。朱德、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到鄭州都曾品嘗過蔡記蒸餃。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蔡記還應邀到鄭州三所(河南省黃河迎賓館)給參加會議的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制作過蔡記蒸餃;陳素真、常香玉等藝術家都曾是蔡記的常客。1997年12月7日,中國烹飪協會在杭州市舉辦首屆“中華名小吃”活動,蔡記蒸餃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葛記
香飄遍四里
葛記壇子肉燜餅是用餅和特制的壇子肉加綠豆芽等配菜燜制而成。
其餅是用軟面烙成千層餅,放涼后切成簾子棍形備用;壇子肉是選用帶皮五花豬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方塊,先放入鍋內添水煮開,撇去浮沫雜質,撈出肉裝入壇內,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湯封口,大火燒開后,改用文火慢燉,燉到爛熟,開壇時濃香四溢,過往行人聞香止步,素有“開壇香”之美譽。
燜餅時,鍋內用綠豆芽鋪底,放上餅條和壇子肉,加高湯燜制而成。燜餅時配菜除用綠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鮮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1997年12月7日,葛記燜餅在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
葛記燜餅館的創業人葛明惠是清朝滿族鑲黃旗人,生于1882年。10歲進北京王府做事,閑時常到王府膳食房幫廚。當時,王府中有一種叫千層餅的主食,還有一種菜品叫壇子肉。有一天,王爺回府感到腹中饑餓,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壇子肉為王爺燜了一盤餅,又用榨菜、蕪荽沏了一碗湯,餅軟肉香,清湯爽口,王爺食后大加贊賞。
1928年,葛明惠因戰亂流落到河南謀生,在鄭州火車站附近的一馬路開了“壇子肉燜餅館”;新中國成立后,葛明惠長子將“葛記”搬遷至德化街繼續經營,后因德化街改造遷至西太康路經營;1987年,鄭州市開始大規模城市改造,“京都葛記燜餅館”被拆遷,一度銷聲匿跡;1989年,鄭州市飲食公司決定恢復傳統風味,由葛家第三代傳人葛永志在鄭州市南喬家門恢復字號開設門店,使一些到鄭州的“老北京”也尋跡前來品嘗。于是,“葛記一開壇,香飄遍四里”的燜餅又喚起了老鄭州的美食記憶。
阿仲一面
中式快餐
“阿仲一面”是河南仲記企業與香港上市公司聯袂打造的以“阿仲一面手搟面系列”為主要產品,以精進傳統美食文化為龍頭的中式餐飲連鎖品牌。
“阿仲一面”品牌視覺識別系統VI設計標志將餐飲的特殊表現形式與“阿仲一面”漢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應用了英文“noodle”,象征著企業充滿現代化氣息;凸顯的橙色數字“1”表明了企業決意成為行業第一的領頭羊含義,也暗示著企業對餐飲業的專注和專一,同時橙色活潑大方又體現出企業時尚餐飲的寓意。整體標志以綠色為主體,象征著綠色餐飲、健康生活的新理念。
為了呈現最好吃的面食,多年來,仲記上至董事長、下至研發團隊的普通員工,試吃了無數家面館、研發了無數種面食,遍訪行家不斷鉆研“好面”的要素;從面的品種到各式湯頭、搭配的各門派精美小菜和甜品都力求獨到和獨特。從今年5月1日起,他們還特別針對中原消費者喜歡吃面食的傳統習慣,推出“阿仲一面手搟面”系列新品,打造面食新快餐。
手搟面系列、營養面系列、炸醬面和糊湯面系列等均是阿仲一面推出的以面食為原料的食品,配以地道的獨家秘制風味湯頭,精選獨特配料,如雞骨、豬骨、富含膠質的雞爪等,讓湯濃郁醇厚,并增添鮮美的海帶、洋蔥、小熟干魚、胡蘿卜、大蒜等獨特配料,在醇厚的原味湯頭的基礎上,配合有特色的熏制叉燒肉,在科學而苛刻的火候控制下,經十余個小時的文火熬煮,造就了這碗十分地道、精致講究的阿仲一面。據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以后在阿仲一面吃面將不再是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國人熟悉的米飯在阿仲一面將會有一種新的吃法。中式快餐的米食,搭配傳統美食“八大碗”這樣的新創意也會讓更多的美食一族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