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法師,一個在佛學界和商界都響當當的名字,作為少林寺第30代方丈方丈,他對少林寺進行商業化的經營和運作,成立少林寺武僧團、少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視公司等機構,引發外界爭議。
但,毋庸置疑,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在他的領導下得到了空前發展,1990年以來,永信法師利用少林寺佛教文化這一特殊途徑和優勢,先后訪問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中外友誼、加強彼此理解、促進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貢獻。外界將他描繪為一位融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為一體的成功宗教人士。
10月17日晚上六點,他作客中國人民人民大學EMBA智慧人生大講堂,EMBA學生濟濟一堂,聆聽他對佛學和商業文化的獨特見解,也讓大家看到和外界傳說不一樣的真實的釋永信。
以下是兩位同學聽完講座后的感想。
(0902湯坤)
一、天地在懷心自靜
2009年10月17日,有幸聆聽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蒞臨人民大學講學,感慨頗多。
1、心靈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
有多高的境界決定一個人做多大的事情,精神層面永遠高于物質層面,并決定物質層面。同樣的行為,因為不同的動機導向結果是絕對不同的。在現今逐利的時代,各種資源緊跟在利益后面流轉。很多人扛著道家、儒家的大旗,行的卻是法家、兵家之實。利益不是壞東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能讓人過上美好的生活。但來源于社會的利益,最后又將流向何處卻值得我們做企業深深地思考。正象釋永信在《我心我佛》中所講: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為少林寺定位;從中國對世界發揮最大作用的角度為少林寺定位;從人類、從子孫后代的角度為少林寺定位。我們如何為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定位呢?是不是一切從心出發,活著為了愛和善良呢?
2、我佛慈悲,但慈悲是要有力量的
釋永信在經營宗教時,顯露出全球化時代中的商業社會觀點。在釋永信的領導下,少林寺在全面弘揚佛教禪宗精義和少林寺千年文化的同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日常管理完全是按著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運行。為“少林寺”金字招牌引起世界的矚目功不可沒。幫助別人是需要力量的,但在自己沒有力量時,只能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先使自己強大起來,再去幫助別人。少林寺的商業化是很成功的,少林寺的以創收謀發展的發展方向更是成功的。
3、腹有自信氣自閑
問:“禪宗和佛學在少林文化傳承中給予的最大指引是什么?”
答:“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做工作。”
問:“金融風暴下企業家如何用修習禪宗來獲得心靈的平和?”
答:“有自信的心態,自然就平衡了,沒有恐懼感,沒有空虛。”
問:“世上有鬼嗎?”
答:“心里沒鬼也問不出鬼來。”
在問答之間,自見乾坤相融,禍福相依,在當前浮躁的社會情形下,作為EMBA學員的我們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堅守內心的堅強信念!天地在懷心自靜,貫通古今人自達,我們才會心態平和,才能勇往直前。
(0903苑培陪)
二、少林文化傳承帶給我的幾點啟示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講學”活動,帶給我的對管理的幾點啟示。
整合有限資源,用最優的資源在最擅長的領域施展手腳
少林文化,以“禪”文化為核心,包括禪、武(少林功夫)、醫(醫藥文化)、藝(禪藝),而這些就是少林文化傳承的內容。少林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采用了最有效的方式使其達到了預定效果。例如:他們在《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實景舞臺劇中,與業內最為頂級的專業大師譚盾、黃豆豆合作,此外,《佛經》(《空間》)、武僧團等所有對少林文化的傳播也都在其最為擅長的“禪、武、醫、藝”領域。
整合有限資源,用最優的資源在擅長的領域施展手腳使少林文化在傳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跨國發展,要有國際化的戰略和本土化的經營
少林文化在跨國傳播中,不僅有讓少林文化走向世界的國際化戰略,也有本土化的經營。他們在《佛經》(《空間》)的國外大型演出中,啟用本土有影響力的演員,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運用多種商業手段使演出更為成功,目的就是被外國觀眾所接受,更廣泛得傳播小林文化。
國際化的戰略、本土化的經營,也確實值得我們在進行跨國發展和異地經營中認真思索和借鑒。
少林寺的”企業文化”
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少林寺始終堅持以禪堂、坐禪等多種方式傳承“禪”文化,并以“從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為少林寺定位、從中國對世界發揮最大作用的角度為少林寺定位、從人類、從子孫后代的角度為千年少林文化傳承定位”作為定位標準和指引,并以“禪、武、醫、藝”等少林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承為目標,如果可以把少林寺比作一個企業的話,那么這些就構成了少林寺的企業文化,而少林文化傳承的成功也向我們再次彰顯了企業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4倘若佛在心中,又何須遠求?
大師講“禪堂”為收四肢—收心—大悟,是佛家靜心的必修課,而我們在商海搏擊和充滿誘惑的生活中又何不需“收四肢”、“收心”呢?收起了四肢和心,就收起了無窮盡的欲望,收起了欲望,“修身養性”也就變得簡單了。
我想,是不是我們心中都應有自己的“佛”——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忘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僅奉行遵紀守法的底線,還要恪守社會道德的要求;在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時常能停下腳步收收四肢、收收心;在充滿著欲望和誘惑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學會選擇。【原標題:釋永信:從少林寺與少林文化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