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鄭姓源流,傳承鄭氏精神。2015年10月17日上午,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誼中心主辦,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誼總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鄭姓委員會、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承辦的“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在滎陽市隆重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陜西歷史博物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教育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科技大學、鄭州師范學院、黃淮學院、河南省史志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以及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六十余人參加了會議。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衛紹生主持。
開幕式上,滎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宏偉致辭。對到場的各位專家、教授在百忙之中出席這次會議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歡迎,并向為此次會議作出卓越貢獻的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各位專家和領導致以崇高的敬意。張宏偉講到:“這次會議是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中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學術活動;是維護滎陽鄭氏歷史地位,肯定滎陽在中華鄭氏源流中歷史地位的一個重大舉措”。希望本次“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為鄭姓源流文化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重大作用,為世界各地開展鄭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致辭。他講到:“鄭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鄭姓源流研究是其源流之一。弘揚鄭文化,探索鄭姓源流,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更有著積極的建設意義”。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書記、研究員谷建全致辭。他講到:“姓氏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蘊藏了豐富的優秀文化因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同構,國與家密不可分,治國先治家,治家中蘊含著治國的道理。”并指出“孝義文化”是鄭氏文化的精髓,鄭氏家風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探尋先祖圣地,傳承鄭氏精神。開幕式結束之后,在鄭朝增會長的陪同下,與會的專家學者及鄭姓宗親代表對三公像、京城遺址公園、鄭氏名人苑、滎陽堂文化苑等地進行考察調研。
發思古之幽情,感懷祖之勛功。歷經三千年滄桑歲月的京城古城遺址,位于滎陽市京襄城村。《左傳·隱公傳》記載:鄭莊公母后武姜氏為叔段“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故在春秋時期京城就已存在。京城城墻雖經數千年風雨的侵蝕,但墻體結構依然堅實而凝重,帶著穿越千古而來的氣勢和凜然。
它見證了歷史,延續了歷史。經歷數千年的時間變遷,它以不朽的姿態記錄了鄭氏家族的興衰成敗,被海內外鄭氏宗親公認為鄭氏的發源地。
“始祖開創的歷史長河,凝聚著每一個鄭氏子孫燦爛的瞬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優美的歷史畫卷,有我們絢麗的亮點......” 在鄭氏名人苑的一方石碑上,由鄭朝增會長所撰寫《偶思》一文中的這段話,展現著鄭氏宗親為了固本思源,彰顯先祖業績,見賢思齊、承前啟后而建造鄭氏名人苑的心愿。
“無墨千秋史,無弦萬古琴”、“戮力中國夢振興我中華,傳承滎陽堂弘揚鄭文化”,更是體現了鄭朝增以及鄭氏宗親懷著興我中華、愛我祖國的情懷,對鄭氏先祖的深深摯愛,對鄭氏家族繁榮昌盛的祈愿,以及對鄭姓文化不斷發展創新探索、盡心奉獻的精神。
隨后,專家學者們一行又來到廣武鎮張河村滎陽堂文化苑進行了考察。
滎陽堂文化苑的大門是一座城樓結構的建筑,在城樓的兩側墻體上分別寫著四個金黃大字“愛國、忠孝”和“包容、誠信”。這是鄭氏家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鄭氏精神。
在院內的始祖殿供奉著鄭氏的始祖“鄭氏三公”即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
鄭氏文化底蘊深厚,其中鄭家拳也是鄭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在參觀途中,專家學者和鄭氏宗親代表又一同觀賞了鄭家拳的表演。鄭家拳創于鄭成功之手,靈活快速,結合軍隊的實戰要求,以快、準、狠為特點,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法和兵器技擊法,曾在抗擊倭寇、保衛國家、捍衛民族尊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午,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衛紹生主持“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
會上,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秘書長兼法人、滎陽世界鄭氏聯誼總會執行會長鄭朝增介紹滎陽鄭氏文化研究和聯誼情況。
研討會上,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中華鄭姓起源與流變、鄭國歷史與文化、滎陽郡與滎陽堂、鄭姓家族文化與鄭氏名人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并分享研究成果。
最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博士宣讀了本次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紀要就以下四個方面達成共識:一、中華鄭氏可溯源于鄭國,歷史上存在著姓鄭國、姜姓鄭國和姬姓鄭國。二、滎陽是中華鄭氏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尋根謁祖的文化圣地。三、中華鄭氏藉儒學以昌盛、以孝義而傳家,其家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四、滎陽市研究開發鄭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值得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