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鞏義,提起牛狀元莊園,鞏義人無不豎起大拇指,自豪地告訴你,牛狀元莊園就是鞏義唯一一位武狀元牛鳳山和文狀元,u的府第。大清帝國的朝廷大員父子雙雙是狀元的不多,叱咤風云的一品大員將自己的府邸建在老家的明月坡上,是對故鄉的依戀還是作為日后歸隱、頤養天年的棲身處所?是何原因父子兩位一品大員的官邸竟然比不上鞏義本土土財主、富豪的宅院豪華,沒有他們的規模大?帶著疑問,記者來到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大清帝國文武狀元府,領略它曾經的威嚴與神秘。
武狀元牛鳳山能百步穿楊
牛狀元府位于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明月坡,坐北面南,共有3個院落及祠堂。各院建筑均為硬山式青磚小瓦房,東院有窯洞與中院相通。府外有清咸豐五年的“賜武進士及第牛公義行碑”一通。祠堂現存三孔石砌窯洞,窯內石碑6通。主宅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72米,據牛氏祠堂現存的光緒三年豎的《創建祖德堂小宗祠記碑》記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牛鳳山之祖因家貧由穆溝(鞏縣東,屬滎陽汜水鄉)遷到明月坡,由東院、中院擴至西院。以中院為主,一字兒排開,建于一塊臺地上,從東往西為東院、中院、西院,兩側開門沿石階而上。東院:硬山式青磚小瓦門樓,脊上雕牡丹花,院深約10米,寬約6米,有3孔石砌窯洞,窯門系青磚筑砌。院正面有1孔石砌窯洞,窯臉系紅石砌成,高約10米,與中院相通。院西有兩間瓦房,硬山式單檐結構。中院:深約15米,寬約20米,硬山式青磚小瓦門樓。存有東廂房3間及一孔土窯洞,院西有一孔石砌窯洞。西院:尚存硬山式小瓦房3間,F幸存有古槐(護府槐)一株,樹冠150平方米,樹高15米,樹齡約600年。
在村口道路上還豎有“賜武進士及第牛公義行碑”一通,清咸豐五年立,記載了牛鳳山的功績。牛鳳山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第,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地區)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后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復升任總兵,得四世一品封贈。英國侵略中國時,他隨仲兄從戎江浙。
文狀元,u中原留墨寶
牛鳳山之子牛瑄于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中鄉舉,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中進士,名重于一時,他工于楷書,結構嚴謹,秀麗端莊,中原一帶多留有墨跡。
由于莊園依山而建,紅石根基,高約70余米,所以進入莊園,須以東面緩緩上一石山坡,漫上幾十步臺階,約有30米高。據陪同記者的鞏義市文物旅游局宣傳科的高俊、文物科的馬萬里介紹,現在看到的牛狀元莊園損壞嚴重,有待整修,幾年前還能看到門上方青石刻“圣旨”二字和“將軍第”、“狀元府”、“太史第”等字。門內第一院落為東院,即“御前侍衛府”;第二院落為中院,乃“金殿傳臚太史第”;西院為“狀元府”。
大門正對狀元府客廳,下面是2孔紅石券窯,房子建在窯頂之上,房子內有木梯可以下去,也可從房子外面臺階下去。窯洞深約10米,寬約4米,高5余米,并排2孔內部相通,有小洞沿梯可直上房子內部。出窯洞門外2米許為寨墻邊沿,深30余米,全部為紅石壘砌。穿過客廳,可以步行到外面,有一約30平方米的平臺。在宅院的最上層生長一株國槐,樹高15米,樹齡有6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