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和文博科研院所的百余位考古界專家、學者前往鄭州市鞏義雙槐樹遺址和滎陽官莊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兩日的思想交鋒后,實地考察增強了交流、錘煉了思想,為第一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早期的國家形態現身鞏義雙槐樹村
昨日上午,諸位考古大咖來到位于鞏義河洛鎮雙槐樹村南的雙槐樹遺址。該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引起專家們的濃厚興趣。
記者看到,遺址面積巨大,聚落布局清晰。經過系統調查和大規模勘探,確定雙槐樹遺址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是仰韶時代中晚期一處大型聚落遺址。目前重點考古發掘3000余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及重要文物標本。
“雙槐樹遺址不僅發現了極其豐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存,更為珍貴的是,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的河南龍山文化早期遺存,這不僅為仰韶文化晚期的分期及進一步厘清大河村類型、秦王寨類型、后崗類型相互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河南龍山文化早期特征及河南龍山文化分期等問題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新材料。”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如是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遺址擁有三重環壕,環壕寬且深,是仰韶時期迄今發現最大最深的防御設施,為仰韶時期防御體系研究和工程技術狀況提供了重要新材料。其中,遺址墓葬區是迄今發現的仰韶時代晚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區。
原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說,雙槐樹遺址反映了仰韶文化中晚期時,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出現了階層,將來還有可能發掘出更多的祭壇和其他高規格建筑基地,可以印證5000多年前,我們國家進入了文明時代,有早期的國家形態。
官莊村貴族墓地疑與東虢國有關
昨天下午,專家們來到滎陽官莊遺址。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該遺址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主持發掘。結合斷崖剖面和考古鉆探,基本確定了遺址相對準確的分布范圍:遺址北起官莊村北,南至穆寨村,西起大張村東,東到官莊村。現存遺址平面形狀略呈東西長方形,重點區域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900米,面積約117萬平方米。
在發掘區北側還發掘出保存完好的春秋時期的貴族墓地,發現有青銅器墓及仿青銅禮器的陶器組合墓,說明該遺址自西周至春秋時期一直沿用。專家推測該遺址有可能與西周時期的東虢國有密切聯系。
記者跟隨專家的腳步了解到,出土陶器顯示了遺址的時代主要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其中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遺存最為豐富。出土的一些東周時期陶豆上發現有“左司工格氏”、“右司工格氏”、“格氏”等陶文,以及春秋時期的容器模、兵器范、工具范等陶模、陶范殘塊。
省社科院研究員鄭杰祥認為,官莊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對于深入探討鄭州地區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展演變,以及探索東虢國與管城的具體位置來說,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